后马克思主义( Post -Marxism),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后起学语。此处的后字,与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后学”,均含有超越,甚至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发展的味道。当然,是否如此,是个仁智个见的事宜。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种与东方(苏联、东欧)、中国,及其他第三世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简称马列主义)很不一样的主义。在第三世界,马列主义有很浓厚的民族主义、反殖与反帝国主义的内涵,可在1920年代在欧洲兴起的马克思主义,则注重民族解放运动,也不著重阶级斗争。它较注重文化、意识、本能革命,具有颇重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把精神分析或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的流派,如弗洛姆(Erich Fromm)的著作。
在1960年代学生运动时期崛起的西方新左派(New Left),也是偏重文化而非阶级。西方马克思主义中,较为人知的是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也称为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他们认为,进入20世纪中后期,西方的无产阶级在主客观方面已基本消失。在客观上,技术进步与经济富裕,特别是福利国的崛起,已使无产阶级不成气候;主观方面,他们也被资本主义洗脑为消费主义者,变得只重消费,只爱没有深度的大众文化,令人感叹工人阶级已失去了阶级意识,成为无脑的资本主义的拥护者。
民主取代阶级
故,若要改革资本主义,就得从文化著手,打破资本主义的文化霸权、话语霸权,唤起新一代的文化,意识革命。只是,总的来说,进入1980年代后,特别是苏东欧变天后,连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变得失去动力,起而代之的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与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治民主,已成了历史的终点,最后的全胜者。再没有什么主义(或许伊斯兰主义运动是个例外)可以挑战西方的市场经济与民主制度。
后马克思主义,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新思潮。它著重在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型民主体制下,展开民主斗争,而非阶级斗争。易言之,它不追求推翻资本主义与其代议民主,而只求在这体制下,扩大政治空间与民众参与,深化民主,而1960年代以来的各类新社会运动,如和平运动、生态保育运动、女权运动、反种族歧视运动、少数民族争取民权运动、同性恋运动、原住民运动、反核运动等等,都与传统的工人运动有别。
进而言之, 即便是工人运动,也不追求推翻资本主义民主体制,而只寻求在这体制内,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如最低薪资制。据此,后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只是民主的一部份,而无所谓社会主义民主,或资本主义民主之分。即便是社会主义体制,也有很不民主的一面。因此,民主斗争才是重点,阶级斗争已失去吸引力。这也是何以各类新社会运动层出不穷,可工人运动却欲振乏力之因,民主已取代阶级!民主自治比社会主义革命更有意义。
尤有进者, 后马克思主义者,也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基本范畴,例如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决定论、政治是附属于经济的第二性的派生物,及其他客观规律、必然性的主张,认为这些都是想像的、推理的、本质主义的、一元论的东西。
新社会运动崛起
也因此,有人认为后马克思主义是反马克思主义的,甚至可能是转移阶级斗争的一种伪马克思主义,有意或无意地为资本主义关说。只是,何以新社会运动,而非工人运动强势崛起,倒是耐人深思。何以这些运动的主体多是年轻人及跨阶级的,也有待解剖。伊斯兰主义运动,最终会否也被新社会运动超越,也是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毕竟,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型体制下的民主,已成了全球标准,谁能与其争锋?这是否是另一种一元主义?历史是否真的已经终结于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型民主?
抑或是,如坚持真理是相对的,多元的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者所言,这只是个有待解构的文化霸权与话语霸权?谁掌控了话语(Discourse),谁就掌控了可让人人信以为真的建构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