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教授,1966年在麻坡进行田野调查研究时,发现当时麻坡的14个宗亲组织当中,大坵头林氏宗族是唯一有修族谱的宗亲组织。笔者考证的结果,李亦园所说的这本族谱,其实是《马来亚联合邦永春大坵头林氏世系汇志》,在体例上,有别于传统的族谱。大坵头林氏公所于1959年针对本身南来的宗族成员的汇编资料,以该宗族南来马来亚者为第一代。
笔者认为,李亦园当年在麻坡进行田野调查的范围,很可能仅集中于麻坡市区,因而未发现麻坡郊区的几个市镇尚有数个宗族的存在。诸如峇吉里的晋江杜姓宗族、武吉甘蜜的永春扬美郑氏宗族、东甲的永春紫美郑氏宗族、以及武吉巴西的永春龙津陈氏宗族与永春洋上余氏宗族。其中永春的扬美郑氏和龙津陈氏均有编纂族人的世系汇志。《福建永春扬美郑氏旅外族侨世系汇志》完成于1955年,比大坵头林氏《马来亚联合邦永春大坵头林氏世系汇志》还早4年出版。
团结散居各地的族人
《福建永春扬美郑氏旅外族侨世系汇志》主编郑夏骋(福林堂)表示,这本世系汇志是为凝聚散居全马各地的扬美郑氏族亲而作。他在序文里提到:“盖吾乡侨远托异国,散居各地,每因地域关系,不相往来,或只顾生活,失却连络,再十百年后,便相视为秦越人,此固非吾始祖仙奴公之遗训。反之假能本同支气求之意旨,而实行互助友爱之真情,则诸乡侨其必喜庆丧葬,辘轳联系,亲如一家,而显示本汇志之有价值性也。是为序。”扬美郑氏族亲们谨守开基祖郑仙奴的遗训,避免数百年后代子孙相见时如同陌生人。在完成族谱谱笈的动机上,仍然脱离不了明清时期福建社会的“溯其源、分疏戚、序尊卑”目的性。
1949年之后,因为中国国内政局的变化,马来亚的中国移民要返回中国祖籍地已经很困难,那时候的大部份留在马来亚的扬美郑氏族亲,已将马来亚视为第二故乡,由于源自中国原乡的宗族观念仍然坚韧,对族亲关系的维系非常重视,早已酝酿在马来亚进行宗族组织的重建工作。《福建永春扬美郑氏旅外族侨世系汇志》的编纂,除了体现扬美郑氏对宗族历史的重视之外,也借此建立宗族成员的连系网络,来达到将散居各地的族人团结起来的目的。
溯其源、分疏戚、序尊卑
在体例上,扬美郑氏宗族的《福建永春扬美郑氏旅外族侨世系汇志》以在马来亚的族亲为主体,将南来的第一代当作第一世,再追叙父母亲的资料及故乡所居屋子之堂名,以清楚辨识这些族亲在故乡的根源所在。在这本世系汇志里,每一位南来的族亲除了辈份排序与原乡堂号的归属均清楚记录之外,亦透过略传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可窥探扬美郑氏宗族南来的原因与发展状况。对于这些南迁者在马来西亚的后人而言,这世系汇志是族人辈份排序、堂号归属及追根溯源的的查阅典籍。也是族亲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辨识依据。
《福建永春扬美郑氏旅外族侨世系汇志》是在没有家乡族谱的文献谱笈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凭借族亲们的记忆编纂完成。尤其在上世纪50年代通讯系统不发达,大量的资料采集作需要依靠人工去作业,展现出扬美郑氏宗族成员对凝聚族人的强烈意愿。经由这本世系汇志所记载的宗族历史由来、宗族南迁后的发展状况,以及当时已在马来亚总数124户的族亲的堂号、生卒纪年、个人略传、以及父母、子女名字等资料,可看出南迁后的第一代对于宗族的历史由来的重视,希望透过这本将南来的族亲历史汇集成册的世系汇志来达到教育后代“追本溯源,同支气求”的目的,让宗族的历史可经由文字进行传承。
对于马来亚的扬美郑氏宗族而言,因为《福建永春扬美郑氏旅外族侨世系汇志》,让宗族南迁马来亚后更具向心力,奠定了1968年扬美郑氏公所的成立完成宗族组织的重建的基础,在促进族人对宗族组织的认同上亦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