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土楼,大家都会想到中国的客家土楼,客家土楼的规模与格局,还有群聚性确实有其特殊性,但并不是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土楼。在中国福建省的乡镇仍然保存了不少清朝留下的土楼。永春、德化、安溪,以及南安迄今仍然保存著一些土楼建筑。
闽南的土楼有其特殊的历史情境,尤其是在原有村落再建造。因此,闽南土楼较少出现群聚而建的现象。
建设土楼的目的是用来抵御土匪的侵袭。福建地处边疆,在中国古时候常是中央政府管不著的地方。因此,从北方入迁的士族,必须聚族而居来防范地方土著的攻击。而土楼即是宗族提升防卫能力的一种措施。
土楼的规模、格局也反了不同时期永春社会的经济概况,以及各地区宗族的经济势力。财力强大者,才有能力筑起大土楼来保护族人。
历史悠久的土楼
笔者于去年回去祖籍地——中国福建永春做田野调查时,发现在永春五里街的仰贤村也有一座方型土楼“巽来庄”。这座土楼建于乾隆丁酉年(公元1777年),相传是永春盐官林悠凤所建。建筑物外方内圆,外围为7米高的城墙,是为防御土匪和强盗的攻击而建,融合闽北和闽南的建筑风格。这座土楼里面可容维近百户人家,迄今仍住著林氏族人。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老家——永春桃城镇洋上村,据说在17世纪也曾在那里盖有一座大土楼。洋上村是高阳余氏宗族的祖籍地。
《高阳余氏族谱》如此记载:“宫脚印土楼系永房三先祖簪禧公(1619-1670,邑庠生,榜名文锡,后补廪)率子齐贤公(武举)齐伦公(庠生)合力共建而成。它比福建永定、南靖、华安等的土楼群建于18世纪初年代还早。
四方型土楼占地数亩,有房120间、楼梯60个,内有环型走廊、天井、水池、活动空间大。分上下厅,下厅平屋,供奉祖先神位,楼房上厅供奉赵大天君……遗憾的是这唯一的土楼已于20世纪40年代毁于火灾,大门青石条被用为四通桥桥板。”
由此可推测,高阳余氏宗族所建土楼的时间可能要比永定的客家土楼还要早。
位于晋江西溪上游的福德村为横口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中仍完整保留一座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拥有近200年历史的大土楼——“壶中庄”。据说是由当地黄氏族人所建。
在德化县三村镇迄今仍保存一座当地郑氏宗族于清朝所大建的大兴堡。这座土楼是硕杰郑氏族人郑晟于康熙61年(公元1722年)所兴建。迄今已有290年历史。占地面积3648平方米。土楼内拥有240个房间。目前仍有郑姓族人留守在那里。
在民国时期,即使是经济条件相对较薄弱小宗族,虽无能力盖大土楼,亦在住家旁,边建具防御功能的小土楼,一旦收到土匪即将来袭的讯息,即刻举家躲进土楼。目前在永春的一些乡镇仍然保留著这类小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