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对星马港台等地区的历史及文化有兴趣的研究者,在西方(尤其北美)的汉学学术界里都抱著莫名或间接的紧张关系。众多学者已习以追溯所谓“区域研究”(area studies)的冷战根源,其环绕著20世纪下半叶美国(新)帝国主义所产生的知识偏倾。即便如此,在众多理论的包围下,中国与东(南)亚不同角落中所残夹的历史足迹(甚至利害关系),常常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而被刻意区分以导致撇开而论。

非正常的“酷儿”

这就是笔者为何在上次〈华言巧语〉的首篇文章里,透过台湾跟香港的后殖民共鸣介绍了“华语语系”(Sinophone)这个贯通的概念。在香港反国民教育科事件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焦点之际,众多华人抗议的对象变得模糊但又靠拢。这证明了引用华语语系文化政治的观念必要性,来取代长久以来“现代中国”或“大中国”在汉学及普遍思想的霸权思维框架,并突破此执著的种种限制。运用在文学上,华语语系文学包含了通常不被归类为传统中国文学的马华、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在地作品。作为一个分析模式,华语语系文化政治让类似当代港台的种种比较,跳脱传统汉学的视野。

今天笔者想再度尝试一个大胆的挑战,把华语语系的概念应用在理解酷儿文化生产(queer cultural production)上。酷儿一词本身的含意很广,通常是用来形容奇妙的、怪异的或非正常型态的现象。

在1980年代尾声,许多研究同志文化的学者,受到傅科(Michel Foucault)及其他“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理论家的影响,渐渐挪用酷儿概念的广泛批判潜能,从反抗异性恋的普遍社会地位,延伸到批评社会型态的种种性别基础根源,颠覆男男或女女同志研究的局限。同时,1990年代掀起了空前的“跨性别研究”(transgender studies)风潮,别于传统的同志研究,却更扩大酷儿理论的多元触角。酷儿一词的中文翻译,最初是在1990年代中台湾大学的外文系萌芽,后来受到台湾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的推广,充分挑战妇女研究及同志研究长期以来的种种议程。

酷儿与华语语系的文化重叠有众多的例子,但也许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不得不提到香港导演关锦鹏所导的电影《蓝宇》(2001)。《蓝宇》叙述一个事业有成的高干子弟旱东,与一个从东北到北京念建筑的穷学生蓝宇,两人横跨数年的细腻爱情故事。有趣的是,即使当时北京政府禁止《蓝宇》在内地播出,该片仍然引起了横跨两岸三地的热烈回响,并让《蓝宇》男主角刘烨勇夺金马影帝,也让《蓝宇》迅速成为全球华人同志讨论的焦点。

这部电影推出之后,许多评论都著重于电影里两位男主角的象征性对比。简单的说,大部分的解读都把旱东视为一个资本主义的成功模范(旱东除了大方地照顾蓝宇的吃跟穿,他后来甚至还投资了他们俩专属的爱屋)。套用这个诠释方法,旱东便是蓝宇的完美对照,因为蓝宇戏中的身份无庸置疑地象征著落后的社会主义产物。再加上这部片子是在香港制作的,由一位知名的香港导演所导的,企图表达的却是发生在北京的同志爱情故事,电影发行的环节难免让人联想到香港九七后非常直接的后殖民紧张气氛。当香港特别行政区渐渐融入北京政府的管辖范围内,还有什么比资本主义及社会主义的共存遐想更能代表当今大中华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均匀的容貌与重叠?

从周围解剖中心

从酷儿华语语系的角度看来,或许旱东跟蓝宇之间所象征的关系更为广泛,而非单单捆绑在一个“后社会主义”(post socialism)中国的架构里;或许他们之间的情感传递的,是中国大陆与其边缘华语语系社会(如同香港、台湾)的复杂关系;亦或旱东本身就是一个华语语系的声音?还记得片中蓝宇开口第一句问旱东的问题:“大哥,你去过美国吗?”之后旱东回复:“你过来,我有东西给你。”为何美国是这个情感(蓝宇与旱东、中国与港台)叙述开头的桥梁?旱东可以给蓝宇什么是蓝宇本身没有的?显眼的物质引诱背后是否隐藏了某种企图延续中美在东亚地区的冷战张力?再回到整个大众媒介的运作,为何一个代表“中国”的同性爱情故事,要透过边缘(香港)的折射才能合法且成功的受到全球华人的注目?

透过《蓝宇》的例子,读者不难发现,华语语系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充斥酷儿成分的理念。唯独以中华文化的周围做为出发点来剖解中心的定位,才有可能把“大中国”意识形态的自然现象视为一个基本问题。这也映照在电影里最出名的一幕:六四天安门后蓝宇与旱东拥抱的那一幕(见图)。在国际形象里,六四事件另人印象深刻,突显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港台的民主区别,透过这个观点,我们对当下两位主角拥抱的解读,绝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大中国”的缩图。旱东跟蓝宇的拥抱是一个未来居先(future anterior)的合并,合并了中国的崛起与中国地区以外全球华人所面临的均质。相对的,电影结尾蓝宇的离开,不单代表香港对北京政府表面的批判或反抗,而是促使把镜头拉到旱东的不舍。“舍”呈现出另一个未来居先的奢望,清晰的叙述中国与华语语系社会的矛盾情感,在世界不同的角落引起回荡。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示意图

航空公司示警99.9%旅客 买行李箱少选3种颜色!

阅读全文

小甜甜深夜开直播 “演艺工作全没了”

阅读全文

从4.2745狂奔至4.2045    令吉兑美元上演惊天大逆转!

阅读全文
(档案照)

【槟树倒砸车夺2命】父女2人原定今日返国 家属将前来处理后事

阅读全文

日本男童深圳遇刺亡 在华日人受促不说日语 【东方头条】2024-9-20

阅读全文

赛福星:掌握华文能更好服务选民

阅读全文

古元佑:生命中的缘与圆—星云大师弘法后省思

东方文荟

常言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遇佛是缘,能信是缘,能解也是缘。甫于曼谷、新加坡、莎亚南三地,由佛光山/佛光会举办的弘法...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创伤后的记忆与遗忘

东方文荟

任课的教授邬娜是菲律宾人,她说她永远不会忘了童年的那么一天,在老家棉兰老岛发生的一件事。一个大家都已经入睡的深夜,邻居家...

阅读全文

李健聪:多元教育运动--跨不跨出去?

东方文荟

作为一个多元族群与文化的国家,自独立以来,语言与教育课题从来就是我国建国史上重要的一页。语言的使用以及母语教育的承认,就...

阅读全文

孙和声:羞身、歧家、滞国、贫天下

东方文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以民为本,为政以德的一套,从个人修养到治理国家的德治理想。可以说,这是种著重“政者正也”...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是先例,不是个案──再思关丹中华独中事件

东方文荟

关丹中华独中董事会与11个华团,于2012年10月29日的汇报会上强调,关中模式是属个案而非先例。这句话若由政府主动讲,...

阅读全文

宋燕鹏:千山我独行,何必相送

东方文荟

2012年11月11日,一代蒙元史大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系荣誉讲座教授萧启庆先生驾鹤西去,享年75岁...

阅读全文

东方文荟:大马民族英雄刍议

东方文荟

华小五年级《地方研究》第20课〈可敬的民族英雄〉,将苏丹马末沙(Sultan Mahmud Shah)、拉惹哈芝(Raj...

阅读全文

孙和声:文化权利与文化多样性宣言

东方文荟

这是个人权理念与意识日趋普遍化的时代,其内容也随著普遍化,且日趋丰富多样。如从偏重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扩展到社会权利,甚...

阅读全文

古元佑:绝非一般的心灵飨宴--写于星云大师弘法前

东方文荟

近年来,“大师”的名号在社会上不胫而走。在各行各业中经常发表谠言宏论,并获得广泛流传和赞赏者,一般就被媒体封以“大师”之...

阅读全文

孙和声:文化归属选择权

东方文荟

文化是个范围可大可小的多义词,可以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文化水平;也可指一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如路霸文化、贪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