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与吾师黄贤强教授的邀请,为即将出版的《客家文化论集》(暂定书名)写一篇文章,并以新山柔佛古庙游神时期新山客家公会的文化作为此篇文章的课题,也因而在今年再度考察游神。
2015年和2018年考察柔佛古庙游神时,都得到了客家公会诸位先生的大力帮助和照顾,因此得以做好考察,才能在这几年陆续写出好几篇与游神相关的学术文章。
新山柔佛古庙游神已经成为新山华人社会的代表之一。虽然在许多方面有所变更,但是却也从诸多蛛丝马迹中,可一窥新山华人社会的部分历史与变化。
根据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的蔡志祥教授所言,游神是个绕境活动,标示神明所护佑的地方范围。今日新山游神的绕境路线已经固定,但是如果回溯过往,会发现非常不同。根据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候选人莫家浩先生所收集的战前游神资料,显示游神路线在战前曾经游到今天的新香港酒楼一带(距离今日游神路线有点远),并且也畅游于新山老市区的许多街道中。这种转变,可说与神厂(现称行宫)的地理位置有关。
神厂是古庙五位神明在游神期间的暂居之地,而神厂的位置在1978年之前虽然好几次更换,但位置都在旧市区内。1978年之后,在距离新山旧市区有一段距离的绵裕亭建设了永久性的神厂,才把神厂搬到绵裕亭。(按:绵裕亭为新山华人的义山,虽然今日已被视为是市区的一部分,但从旧日角度而言,绵裕亭一带是新山的旧郊区,后因城市蔓延而变成了市区)
把这一变动放入历史来看,可看出更多的细节。由于自七十年代以来,柔南经济不断发展,作为柔南中心的新山旧市区内的土地不断减少,使得神厂搬离旧市区的可能性不断升高,最终促成了神厂设立在旧郊区的绵裕亭中。
游神路线开始改变
神厂的搬迁使得游神路线开始改变。由于以往神厂在旧市区内,因此神明可畅游于旧市区各个街道之中。但是1978年后神明则必须从郊外前往市区内游神,再加上人力因素(游神是个非常消耗体力的事),使得神明在旧市区时只绕行主要街道。
神厂的搬迁也意味著新山地理范围的变化。自七十年代以来,新山的经济不断发展,原先的郊区也发展成住宅区。这不但包括今日新山的大马花园、彩虹花园等,东北区的柔佛再也和西北区的皇后花园也在那时出现。不但许多新山人在七八十年代开始从旧市区迁往这些郊区住宅区,同时也有许多外来者来到新山定居寻求工作机会。
塑造集体身份认同
这变化把新山从只限于旧市区的范围,扩大成今日的大新山,并且把原先与新山有距离的淡杯、士古来、避兰东、班兰等地划入了今日新山人所认为的新山范围中(过去这些地方的人不一定认为自己是新山人,但是现在会认为自己是新山人)。此外,也在这过程之中,定居于大新山地区的华人逐渐融合成今日的新山华人(不少朋友的父母都是在这时期才到新山定居的)。这过程中,古庙游神也帮助塑造新山华人这一集体身份认同。
柔佛古庙游神中还有许多有趣的部分,例如主办方的新山中华公会与五帮会馆在游神中如何展示自己作为新山华社代表的地位、新山华社如何与政府打交道,游神时期的商业与经济活动,以及游神中各个传统如何形成与演变等等。虽然已经有不少与古庙游神的相关研究面世,但是仍有许多非常有趣的部分有待来者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