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行善,大家常会有一种“等有钱才做”的想法,并认为“有钱有闲”才有能力行善;穷人每天都忙著为三餐奔波,还谈什么行善?“我认为行善的本质是做自己能力所及之事。”有“流浪汉妈妈”之称的杨幸娣是社区组织《茨厂街关怀之家》(Petaling Street Community Care)的发起人,她说,希望能为流浪汉提供社区关怀。只是,当初她在发起活动时,她其实处在“自顾不暇”的状态,经济陷入困境,但她依然抱著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让人敬佩。她说:“你觉得自己很可怜,但其实这社区里还有更多比自己还可怜的人……”
她是一名导游,四年前受疫情影响失去收入,加上她是一名单亲妈妈,需要独立扶养一名9岁的女儿。“我已经两个月无法支付女儿的学费……”庆幸最后获得学校通融,不过随著银行存款数额越来越少,她直言:“我自己也到了需要开口求救的阶段……”可惜的是,她的人生并没有出现患难见真情,只有大难来时各自飞。“我尝试打电话向身边的亲朋戚友求助,但万万没想到,十个之中有九个直接拉黑我!”但叫人佩服的是,她即便看透人性,仍相信人间有爱。她续说,疫情期间的某天,身上只有5令吉的她带著女儿到茨厂街逛。“我们经过一家在我当导游时,经常会带游客光顾的茶室。”走进茶室后,她向老板打招呼。“然后我问老板,可以请我和女儿喝一杯水吗?”原本老板还和她有说有笑,但听到请求(一杯水)后,老板的脸色就顿时大变,更直接赶她们两母女离开。“我永远都记得那个画面,他(老板)摇著手说:‘我们没有做这种事(善事)的,你们走吧!’”杨辛娣感慨说道:“我不过只是要求一杯水,一杯水才值多少钱呢?”
大家毕竟一场相识,有必要做到这样吗?
离开茶室后,杨幸娣和女儿又路经一家卖牛肉面的档口。“走了大半天了,老实说,我和女儿都感到有点肚子饿了,但我的口袋只有5令吉……”看著身边女儿饥肠辘辘的模样,她只好走到档口前和老板说,“老板,我只有5令吉,可以请你煮一碗5令吉的面给我吗?没有配料,只是面食也是可以。”面食老板看了她们母女一眼就说道,“进来坐吧!”母女俩找到了空桌便坐了下来,不久后,面食也送到了。“送来的是一碗满满料的牛肉面!”杨幸娣说,那时还担心老板没有听清楚她只有5令吉,但她没有想太多,想说先把女儿喂饱再打算。“我招手店员,想说要一个空碗,让我可以和女儿分著吃一碗面。”老板见状后,竟然另外又给他们送来另一碗面说:“不用分著吃,一人吃一碗。”随后老板也分文不收,一天之内,经历两种不同的待遇,杨辛娣说:“一场相识,却一杯水也不愿意施舍;萍水相逢,却愿意请我吃…”
回家后,她开始思考自己的能力范围是否能过做一点事情,因为游走在茨厂街上时,她看到许多比自己还可怜的流浪汉。“我的收入虽然受到影响,但至少我还有瓦遮头,不至于流浪街头。”她指,大部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主要因为“年轻时做错事”,包括因为好赌、吸毒而抛弃儿女。“儿女长大后,无法接受以前抛弃自己的父母,然后已经失去工作技能的他们,也只好流浪街头。”杨幸娣自嘲,口袋虽然没有两分钱,但从事导游工作的她,还是有一点点的人脉。因此,她善用了自己的人脉,在茨厂街设立了“关怀站”,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援助和关怀。
除了派食物,也派关怀
回想起第一次派饭给流浪汉的情况,杨幸娣说:“因为我自己也没有额外的钱买饭,所以只能每次等到邻近的食档差不多收摊时,去‘收集’卖剩的食物,然后再拿去派给他们。”虽然流浪汉都是住在由纸皮箱组成的“房间”里,但她说,每次“进房”前,她也会礼貌性地把鞋脱掉,然后再走进去和流浪汉一起聊天、吃饭。“其实很多慈善机构都有长期派饭的活动,但很多时候整个派饭过程可能只是短短20分钟,因为他们都是来冲冲,去冲冲。”但她认为,流浪汉有时缺乏的不只是食物,而是社会对他们的关怀和接纳。“流浪汉经常性都会受到驱赶,社会大众常会戴著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
她自己也是过来人,她了解那种“被驱赶”的滋味。由她创立的“关怀站”,除了分派食物,更注重流浪汉应有的尊重和人权。“我会摆放桌椅让他们坐著吃饭,因为我不希望他们在拿到便当之后,只能蹲在五脚基上吃。”她也会花时间和他们聊天,希望借此鼓励他们寻找自己的第二人生,不要因而放弃自己。她分享遇到一位年轻流浪汉的例子。这位流浪汉因为年少时吸毒而导致妻离子散,即便改过自新,但妻儿已经不知所终。“我当时和他说:难道接下来的日子,你就想这样过活吗?每天过著过街老鼠的生活?”虽然当时流浪汉只是笑而不语,但数个星期后,他再次出现在杨幸娣面前。这次他把胡子剃掉,然后把自己打理干净。“虽然他还未寻获妻儿,但至少他愿意重新开始,找了一份工作。”对她而言,流浪汉就像是她的“孩子”一样,也因而有了“流浪汉妈妈”之称。
好人一定有好报?
入夜的茨厂街是个龙蛇混杂的地方,但杨幸娣说,自己从来都不会感到害怕。但她不忘分享,有次真的遇到“恶人”,试图威胁她500令吉的保护费。“那天晚上,我和平常一样在‘关怀站’开始分派食物,然后在差不多结束时,我见到有位印度同胞,便问说:‘要吃饭吗?进来吃饭吧。’”这位印度同胞在吃过饭之后,竟然开始带有威胁性的口吻并威胁要求500令吉的保护费。“真的是狗咬吕洞宾不知好人心啊!我好心招待他进来吃饭,最后却反被威胁。”但她也不是好欺负的,立马走进厨房,拿出一把切面包的刀子,放在桌上对著印度同胞说道:“原来今天你是来抢钱的啊!抢钱一定要用刀啊,你空手而来,哪里可以的?”杨辛娣的举动把对方给吓傻了,甚至落荒而逃。
杨幸娣从不觉得自己是在做善事,她说:“我只是在做我觉得对的事。”不追求回报,只追求对得起自己,大概就是她行善的宗旨。离婚将近10年后,杨幸娣将在近期迎来第二段婚姻,有人说是上天看到她的善心,所以赋予她一个好老公。原来好人一定会有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