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社会对连串青少年暴力案件的震惊,迅速引发一波要求“恢复体罚”的声浪。许多人怀念那个“老师手握教鞭、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年代,仿佛权威的回归能够压制日益严重的青年问题。然而,这种思考恰恰反映了一种极度怠惰的社会心理:逃避探究问题的根源,只想以更大的暴力去平息暴力。

教育从来不是“镇压”的手腕,而是“理解”与“引导”的过程。若暴力已经深植于学生心中,教鞭的落下不过是以暴制暴的明证;若暴力尚未萌芽,教鞭的挥动反而是在展示权力如何被滥用,恰恰是这种滥用,让学生见识到了权力与暴力的结合是多么地有力。那些认为老师的藤条能训诫失控学生的人,似乎忘了过去校园里的霸凌与私会党文化,忘了那些被学生砸烂车镜、轮胎放气作为报复的老师。体罚从未根除问题,只是让学生多了一个仇恨的对象。

更令人不安的是,当学生从被鞭打的经验中学会“权力即惩罚”,他们也在模仿这套暴力逻辑。教鞭最终不仅仅是一根藤条,而是暴力再生的媒介。今天的学生成长在资讯爆炸而意义贫瘠的时代,若教育者无法以理解与价值引导他们,却选择用惩罚与威权,那无异于将他们导向这样的逻辑:“我不是打不过你,只是时机未到。等我毕业,我也可以是执鞭人。”

我们真的要用暴力来遏制暴力吗?即便今天学生的暴力行为已经包括杀害他人,大家还是觉得教鞭可以遏制杀意?我们能够给教师多大的惩罚权,这个惩罚权可以大过今天学生犯下的罪行吗?如果不能,那么这个暴力的漩涡之下,教师岂非反受其害?

教师伦理崩坏与体制的伪善

在呼吁“体罚复辟”之前,我们必须诚实面对一个令人羞愧的现实:我们的教育体系本身早已病入膏肓。近来从独中圈子的MeToo丑闻,到东马学生状告老师不进班授课,再到性骚扰与权力滥用的案件层出不穷——例如国中生艾恩(Ain Husniza)状告教师性骚扰、网络上数不胜数的创伤揭露——这些一再都证明问题的根源在于“体制失灵”。

当这个制度的教师缺乏伦理,我们怎么能够给予教师更大的惩罚权?有多少性骚扰教师换个学校就能继续任教?有多少学生在被老师带头霸凌之后,仍被要求“尊师重道”?在这样的环境下,给予教师更多惩罚权不过是对受害学生的再一次羞辱。

此外,权力本身并不可怕,它是教育者引导与塑造学生世界观的必要工具。但当权力失去伦理与反思,便会转化为暴力。一位教师若必须依靠教鞭维持秩序,这本身就说明他已失去了真正的教育权威,因为真正的权力来自信任与尊重的建立,而非惩罚与威吓。若教育体制选择将暴力的教学方式复辟,更是在宣告:在无力回应时代的课题时,我们决定放弃教育的灵魂。

建立专业伦理与信任机制

与其要求恢复体罚,我们更该做的,是建立真正专业的教师伦理培训,让教师能理解当代青年的处境;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权力边界与责任;让学生拥有安全、保密、独立的申诉机制,而非在校园内互相包庇、层层遮掩。

因为正是这些专业培训的不到位,使得在学校遭受暴力对待的学生不敢向老师求助——他们不信任老师,不信任制度,也不相信有人会真正倾听。即使鼓起勇气申诉,往往也因程序混乱、责任推诿或校方的“维稳”倾向而不了了之。最终,受害者在孤立与恐惧中选择沉默,而这种沉默正是暴力继续滋生的温床。

同样的,施暴者也正是在这个环境对他的暴力视若无睹、无力纠正的情况下得以让暴力的因子茁壮成长。在从不缺少体罚的军校中,霸凌不止没有减少,竟还成为了校园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譬如霸凌案频传的国防大学),足以证明体罚作为一种暴力再生产机制的恶果。

明明是教育体制导致的失职,但解决的方案却是要让在教师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课题时掌握更大的惩罚权,而非更专业的培训,这对学生公平吗?对那些被老师性骚扰、被师长带头霸凌、被体制辜负的学生公平吗?学生一犯错,就给老师更大权力去“镇压”;那老师犯错时,为什么没人给学生权利去反抗?这时他们又被当成“孩子”了。

教育的崩坏,学生价值观的偏差,从来不只是学生一方的错,而是整个社会的怠惰所造成的结果。那些呼喊“恢复体罚”的人,只是想用一种古老而粗暴的幻象,掩饰自己不愿面对制度性腐败到无以复加的恐惧。在我们责怪学生之前,请先承认整个教育系统的溃败。再者,要治愈暴力,绝不能以暴制暴。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图取自《香港01》

许绍雄出殡众星扶灵 佘诗曼含泪道别“父亲”

阅读全文
野村证券发布报告称,中国政府呼吁国民暂缓赴日本,将导致日本经济最少损失2兆2000亿日圆,国内生产总值被拉低0.36%。(法新社档案照)

中国采反制措施 日本经济恐遭重创

阅读全文
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大马人对自身财务前景的信心正在减弱,导致许多人削减非必要支出,并把重心放在日常必需品上。(档案照)

越来越担忧三件事 超四成大马人难应付基本开销

阅读全文

印度裔男子遭洪水冲走 迄今生死未卜继续搜寻

阅读全文

你好!大熊猫 “星辰 晓月”

阅读全文

【LIVE】大熊猫“辰星 晓月” 抵达动物园

阅读全文

陈锦松:校园霸凌频传,法迪娜应否下台?

名家

10月22日,约三十多名学生、社运人士与公众在国会大厦外集会,高喊“下台,下台!”,并递交备忘录,要求教育部长法迪娜辞职...

阅读全文

张孝仪:水桶不是政绩是羞耻

名家

上周,沙巴的网络社群上流传多张政治人物向居民派发蓝色水桶的照片,笔者看后五味杂陈,脑海中浮现几十年前的大选场景:当年,也...

阅读全文

林卓锋:美国两党制造的5个爆破点

名家

美国联邦政府的"关门大戏"已进入第四周。在金融市场上,这种政治"狼来了"的故事似乎已经让人麻木。然而,如果你认为这仍是华...

阅读全文

曾志涛:数字孪生开启精准医疗新纪元

名家

想象有一天,你走进诊所,医生调出的不只是你的病历或检验报告,而是一个与你一模一样,实时更新的数字分身。它记录著你的心率、...

阅读全文

颜玉君:科技让世界前行,人文让社会愈合

名家

近几个月来,马来西亚校园悲歌不断——从霸凌、坠楼、性暴力到持刀杀人,令人震惊的惨剧一宗接一宗地发生。那些我们以为只会出现...

阅读全文

黄大志:叶亚来的黑社会身份可耻吗?

名家

吉隆坡的开拓者叶亚来的黑社会身份是否可耻,见仁见智。马来民族主义者以叶亚来的黑社会身份为由,将它归纳为社会底层领袖,不配...

阅读全文

林德宜:闯入瓷器店里的公牛── 特朗普出席东盟峰会

名家

随著美国总统特朗普即将出席在吉隆坡举行的东盟峰会,时间一天天逼近,区域社交媒体上反对他到来的声浪却持续升温。值得注意的是...

阅读全文

郭朝河:在禁止手机,还是在放弃教育?

名家

你真的相信,把手机拿走,孩子就会变好吗?当首相安华宣布内阁建议禁止16岁以下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时,舆论出现两种声音。一种认...

阅读全文

冯振豪:马来政党的瓶颈与土伊两党分歧

名家

马来西亚的两个主要在野党——土著团结党(土团党)和伊斯兰党(伊党)先后召开年度党代表大会,虽说两个以马来穆斯林选民为基本...

阅读全文

黄春鑵:高市早苗,荆棘密布的首相之路。

名家

10月21日,日本众议院在临时国会中,举行了新一任首相的投票。在此次投票中,甫于10月初成功当选自民党总裁的高市早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