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在马来西亚一向是雷声大、掌声小。日前教育部宣布2027年起推行co-teaching(共同教学),原意是让教师合作、互补长短,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这在国际教育界已是行之有年,源自美国哈佛的教育实验,如今遍及欧美、日本、韩国,甚至新加坡也早已重点采纳。

然而在我国,改革消息一出,舆论如遭雷击。社交媒体上骂声连连,政客拍短片、配悲情音乐、呼吁部长下台,仿佛教育改革是国仇家恨。

为什么会如此?教育部长需要深刻反省。

从举办巴勒斯坦团结周,到近期校园暴力的处理,整个教育部的气质都只让人看到技术官僚的表演。也于是当政府再谈教育改革,只谈教学设计而不谈教育信念,就注定让人们怀疑改革最终只是制造出更多的表格、更多的KPI。

那不是改革的进步,而是行政工作在繁殖。而老师们已经在呼救了。

很多国家教育改革失败,不是因为政策错,而是因为心态错。心态不对即使改革千次,也只是把旧错误换成新形式的错误。部长需要明白改革的关键不在于换了多少课纲和方法,而在于改革的讨论能否为国家带来思想的觉醒。教育若不能培养出思考的人,那再多的改革,也只是形式的更替,不是精神的革新,带来的只有折磨。

话说回来,我们的社会也难逃其咎。我们的社会总是这样,每当面对新的事物和方法,第一反应不是好奇、不是探索,不是打破沙锅问到底,先行的总是谩骂、冷嘲热讽以及忙著堆砌“行不通的理由”。

我们不是一直在骂政府死板、骂学校守旧不懂创新吗?可当改革来临时,我们为何却第一时间喊浪费资源、没用呢?面对改变为何抱著如临大敌的恐惧呢?这如同长期住在暗房里的人,当有人拉开窗帘让阳光进来,我们不是感激光明,却是责怪刺眼。

这样的社会心态,正是马来西亚创新精神落后世界的根源。我们习惯在旧模式里取暖,凡是新尝试,就视为威胁。当全世界的教育已经在提倡合作学习、跨学科思维,我们还在争论“一个老师教不够吗?”“两个老师会太挤吗?”。这不是理性的质疑,而是对进步的迟钝。

回望历史,世界上每一次成功的教育改革,无一不是在反对声中诞生的,教育改革本质上就是一场冒险。

1800年代的普鲁士教育改革 (Prussia Education Reform) 推行义务教育,试图让全民皆能受教育,但此举打破了知识与学习原本属于贵族与教会的垄断地位,因此在推行过程中,遭到了贵族与教会的百般刁难与阻挠。

1930年代美国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进步教育运动 (Progressive Education Movement),让学校从军营式管理走向探究式学习,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当引导著;当时也遭到家长与政府的质疑与压力,探究式学习被认为“玩太多、学太少”,最终在标准化浪潮中一度退场,回归以科学与数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70年代初这个理念起死回生,并开出新枝叶,比如开放教育(Open Education)、体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等新教学法。但是在1983年《A Nation at Risk》报告后,美国政府认为教育松散导致国力衰退,进步教育再次被批评太理想、不实际二度退潮。但是到了2000年至今,它又王者回归,以Project-Based Learning(专题导向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探究学习)、Social-Emotional Learning(社会情绪学习), Montessori、Waldorf 等形式重新回归,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精神之一。

教育变革不仅是方法革新

就连亚洲近代教育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转型,日本明治维新(约1868年起)的教育改革,它的目标是:以教育强国,让国民具备现代知识与纪律,以支撑工业化与军事现代化。但日本当年同样也遭遇了来自农民和贵族各方面的阻力与矛盾,农民认为上学浪费劳力,孩子不下田就意味少了劳动力;又要缴学费与建校税,生活更苦;武士批评新教育破坏道德、崇洋媚外,失去日本精神。

这些改革初时都被骂得体无完肤,但他们成功了。为什么?因为这些社会容忍试验、愿意给时间、允许错误成为进步的起点,而非丢脸的象征。在这样的人文精神下,哪怕方法是粗糙的,也能创造人无限的奇迹。

教育的变革,不仅是方法的革新,也考验整体社会的格局和心胸。政府可以设计制度规划课程,但若一个社会怕麻烦、官与民没有信任、不肯冒险却不断要求成果,再完美的改革也没有能生根的土壤。

政府提供的教学方法只是形,人的素质、心态、价值观才是魂。任何改革之所以能成功,从来不只是政府提供了方法,更是方法遇见了什么人。若我们的老师只求完成指标、家长只看分数、学生只想应付考试,再好的改革也只是对牛弹琴。

芬兰的教育改革能成功,不是因为他们发明了什么“神奇教案”,而是因为社会整体相信教育需要冒险,尊重教师、家长能放手、学生被视为独立个体。这样的环境,改革能生根,自然孕育出愿意改变和不断创新的人。

Co-teaching是一场勇敢的教育的改革。它的成败,取决于社会的共同协力,包括家长、老师,还有教育部。教育部长可能因为提出co-teaching而下台,但不代表co-teaching是极度不堪的一回事。社会要进步,除了要有先进的改革方案,还要搭配先进的人民素养。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图取自《香港01》

许绍雄出殡众星扶灵 佘诗曼含泪道别“父亲”

阅读全文
野村证券发布报告称,中国政府呼吁国民暂缓赴日本,将导致日本经济最少损失2兆2000亿日圆,国内生产总值被拉低0.36%。(法新社档案照)

中国采反制措施 日本经济恐遭重创

阅读全文
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大马人对自身财务前景的信心正在减弱,导致许多人削减非必要支出,并把重心放在日常必需品上。(档案照)

越来越担忧三件事 超四成大马人难应付基本开销

阅读全文

印度裔男子遭洪水冲走 迄今生死未卜继续搜寻

阅读全文

你好!大熊猫 “星辰 晓月”

阅读全文

【LIVE】大熊猫“辰星 晓月” 抵达动物园

阅读全文

黄婉红:当手语比语言更震耳欲聋——《震耳欲聋》中的沉默与回响

八方论见

步出影院,《震耳欲聋》的震撼久久盘桓于心。这份触动,既来自它对社会议题的深刻切入,更源于其作为视听艺术品的高度自觉。从沉...

阅读全文

程健鹏:灰色地带之下,我们失去的不是秩序,而是信任

八方论见

今年9月,雪州武吉加影收费站前,一辆3吨重的罗里与多辆轿车相撞,造成一名仅12个月大的婴儿当场丧命的悲剧,至今仍历历在目...

阅读全文

冯美玲——药学照护的价值:专业协作,共护健康

八方论见

首先要感谢雪隆私人执业医生公会(PMPASKL)崔耀豪医生及团队,对世界药剂师日主题“想健康,想起药剂师”的肯定也感谢他...

阅读全文

谭政宗:媒体人的事,交回给媒体人

八方论见

大马媒体理事会终于在2025年11月7日成功召开首届会员大会,还顺利完成理事选举。这一天,对我国媒体界来说,可说是一个历...

阅读全文

振民:统一的倒计时已经启动

八方论见

从近期的许多消息与信号看来,中国两岸统一的步伐在加速。过去停留在纸上的规划,不再是口号了,而是逐渐落实成为现实。从两岸最...

阅读全文

赖芊翠:请别信口开河,别误人子弟

八方论见

近日,来自国际伊斯兰大学(IIUM)的教授苏莱哈雅科Solehah Yaacob(专业领域包括阿拉伯语法哲学、语言学、历...

阅读全文

曾志涛:AI时代的风水秘语

八方论见

这些年来,风水咨询是一门非规模经济。大师必须亲临现场,测罗盘、观光影、察水口,如同医者诊脉。而AI的介入,将这种传统经验...

阅读全文

谢东成:这次真的Kick来料?

八方论见

近期最红非黄明志涉嫌吸毒谋杀案莫属,各大媒体争分夺秒,追击报导其案情事件进展。对一向喜以种种匪夷所思,哗众取宠的手法自我...

阅读全文

黄婉红:与姚文杰君商榷——从 ADHD 谈起

八方论见

在《东方文荟|评论》中,姚文杰君以〈各自练功〉一文谈及"神经多样性"。文中关怀社会差异的初心值得肯定,但在一些关键概念上...

阅读全文

邓国平:土团党国会议员用鼻子丈量英雄?

八方论见

国家英雄纪念碑,本是为纪念捍卫国家独立的先烈而立,却因一位土团党沙白安南国会议员卡兰沙兰的一句“长得像欧洲人”而再度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