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州唯一的华文独立中学-培风中学6月15 - 16日迎来111周年校庆。
每年校庆,对甲州市民而言,这一节日是个盛事,不论是市井小民、达官贵人,那些曾经参与筹款、捐款、义卖、义驶等众多华教运动人士的记忆。
1979年,我离开培风到台湾念书,为培风校庆奔忙的点点滴滴始终伴随著我的思念,隐然是我与母校的约定,就是校庆回校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后来在2002年旅居中国工作10馀年,错过许多的校庆,总有些遗憾。
拥有百年历史的培风,走过多少坎坷路,面对官方打压,走过荆棘满途,但没有被挫败,反而奋勇前行。
早期华文独立中学,报读学生稀少,许多独中校长、教职员都需要亲自到各地华小招生,疲于奔命。
随著时代演变,被认为只是收政府考试落第生的独中脱胎换骨,特别是雪隆独中已成为许多华小学生的主要选项。
华文独中被肯定,是华文在中国崛起中得到养分,但更重要的是独中教育提供成人成才的教育,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透过教育,家长看到华文教育的素质与希望。
面对国际学校竞争,这个以英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学校如雨后春笋,在我国政府政策“宽松”支持下,已有百多所国际学校矗立而起,成为家长为孩子就学的另一个选项。
独中教育面对的挑战,除了是语言,更是教育、教学、课室、品德管理的优劣对比。到底华文教育与英文教育何者更优?
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土地上的存在一直争论不休,政府在马来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下,过去一直处于挣扎、捍卫与求存的抗争状态。伟大华教斗士的牺牲奉献,成为华人社会永远的群体记忆。林连玉、林晃昇、沈慕羽、陆庭谕会一直是我们缅怀的华人领袖,是他们留下的斑斑历史痕迹,所作出的功绩,一直成为华教的精神像征,也是华文教育能继续前行的力量。
独立中学筹款的争议,今天成为议题。到底学生对外筹款的“是”与“非”,“对”与“错”,难道可以简单用二分法来“解读”。
独立中学募款的动机,其实是个应然成形的社会运动。当华文教育仍处于不平等地位时,独中发展不能停滞,而长期经费、维持费成为独立中学的难题。
为校募款
想当年,我在培风念书时,一到校庆。我们高中三两同学,总会骑著摩哆车到距离马六甲市区10-20公里的许多小镇挨家挨户去售卖慈善市券,加上校庆文娱晚会演出排练、慈善市课室装潢布置等,许多同学忙到夜里才回家都不言倦。
为学校募款,让校庆活动获得更大社会回响与支持,以学校为荣,能为学校做点事是当时的初衷。就是到今天,缅怀过去走过的点点滴滴,它竟然成为我对培风最深的情愫。
校庆回校,看过自己走过的来时路,体会独立中学的存在不是偶然,而是每一个华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同价值”。
今天培风中学校庆,我再回到母校。校园景物尽管有些变化,但一花一木,却是那么熟悉。走进校史馆,这是精心打造、设计、还原许多历史的感人故事,就像故人的训娓道来,这就是华教人士奋斗的永恒精神写照。
想到华文独立中学走到今天,其筚路蓝缕,正不断在教育我们的下一代,饮水思源,华文教育来不易。
培风,我的母校。校庆,已然成为每个培风人的永恒记忆与感动,其也将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