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大马人,特别是华人,对台湾政治的了解相当片面,时常将政党支持跟国族认同划等号,票投哪个政党就展示其统独立场,事实上,事情并没有这般肤浅。
在解读台湾政治前,有必要清楚台湾的政治生态。台湾的族群结构为本省人、外省人和原住民,占多数的本省人可分为闽南、客家两大族群,外省族群是1949年国共内战后前往台湾的大陆移民,当然里面也有来自闽粤地区的闽客群体,而原住民的部又细分成十六族,可想而知,领土面积略大于彭亨州的台湾,其族群组成却相当复杂多元。
当然地,如以大中华视角来看的话,相比起56族和14亿人口的中国,两千多万人的台湾简直单调乏味。不过,每个地区都其独特性,就如同广州和北京的民情不可同等而语,台湾的本土独特性也不该被缩小。
台湾的选举政治足够展现其本土的独特性。在1990年代以前,族群政治泾渭自分,倾向国民党等于表示认同中华民国,支持党外人士即不认同国民政府的威权统治,随著1991年动员戡乱条款终止,台湾逐步朝向开放选举方向前进,当人们可以做选择时,族群对立的情况便开始改变。1986年由党外菁英成立的民进党,起初以主张建立台湾共和国,架著独派姿态挑战国民政府,惟,民进党是在历次选举的表现不如预期,后果直触发党内派系分裂,陷入激烈的路线论争。
民进党气势受限是因当时领导国民党的李登辉大搞本土化,提拔本省政治菁英(如连战),甚至因此跟党内外省领袖闹翻,再加上台湾选民结构变化,本省人逐渐寡占选民板块,往日手握党政军的外省越来越虚弱,于是,比起群众抗争起家、缺乏执政经验和主打分化族群路线的民进党(当时民进党认为只要掌控闽南族群的选票就能取胜),贴近本土的国民党显得更受大众欢迎。
在21世纪前的台湾,票投民进党可理解成支持台独,可是,支票投国民党并不能说明认定为与两岸统一。这种情形到了2000年总统大选前夕发生改变,民进党意识到突破必先放弃台独路线,于是陈水扁在1999年5月草拟台湾前途决议文,阐明:(1)台湾是独立主权国家;(2)台湾国名是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3)不论是统一或独立,未来必须经过全体公民投票来决定。某方面来说,民进党早在1999年于选票面前低头,公开放弃1986年创党时期的台独党纲,公开承认中华民国是政治现实,呼应李登辉的“国统纲领”(两岸互不隶属),而且将统独问题留待后续处理。
2000年总统大选,陈水扁代表民进党在三角战中以39%得票获胜,对于泛蓝阵营而言,陈水扁纯粹得益于蓝营内斗(连战和宋楚瑜的选票加总将近六成),对民进党来说,2000年刷新1996年总统大选谢长廷的21.1%得票,而民进党的转态是创造这项奇迹的分关键。
2008年民进党败走江山,马英九和国民党同时掌握行政立法权,两岸也进入空前友好的阶段。然而,台湾国族认同却离“中国人”愈来愈远。如下图所示,根据国立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的调查,2008年有48.4%受访者自认台湾人,在4年后突破五成。此时恰逢2012年总统大选,马英九得票仅领先于代蔡英文6%。后来,民进党2016年和2020年两次总统和立委选举狂胜,蔡英文更以817万票取得第二任,台湾人认同的态度也从五成飙破六成。
表面上看,“台湾人”的认同度越高,民进党的选举表现越亮眼,这种想法也是大陆和海外华人普遍的观点。可是,尝试把焦点放在其他资料,事实上台湾民众的政治态度与1990年代相距不远。如下图,2008年实行比例代表制始,民进党的不分区政党票都在五成以下,非绿阵营(包括国民党、亲民党、时代力量、民众党等)均有过半的成绩,值得留意的是,2016年民进党比国民党多出21万政党票,2020年在“亡国感”助攻之下,民进党的政党票仅较国民党高出约10万票,在单一选区(分区)的选举也有相近的现象。显然,支持蔡英文和支持民进党是两回事,“我是台湾人”更不代表会投向民进党。
除此之外,我们不能将民进党刻上“台独”此般充满历史包袱的印象,毕竟蔡英文于公共场合从来没提及台湾独立或台湾共和国,第二,民进党至今始终忌讳台独党纲,蔡英文的四个坚持更未超出两岸现状的红线。第三,蔡政府任内,两岸贸易量持续成长,尤其是大陆对台输出在2021年创10年新高。所以说,我们应该把民进党视为务实、进步和善变的选举机器,他们掌握台湾民众的期待,即:持续与中共维持对抗,寻求一国两制以外的对话架构,拉近与美日的关系,坚守中华民国的身份,珍惜民主化的政治成果。简单来说,民进党是主打“台派”路线的政党,而“台派”正是目前台湾的主体认同所在。
得“台派”者得天下是台湾朝野政党无可否认的硬道理,无论是蓝营称霸的1990年代,或是充满“台湾价值”的小英时期,情况依然未变。未来的2024年总统大选也一样,取得胜利的重点并非两岸统一或台湾独立,而是谁的政治论述比较贴近“我是台湾人”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