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的4月5日是华人的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民族传统节日是指民族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形成,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也是一种民间文化传承的形式。
相比于宗教节日,民族传统节日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即不局限于特定的宗教信仰。换句话说,无论是什么宗教信仰,只要是华人都可以以不同方式纪念清明节。从农历一月至十二月依序排开,华人的主要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和冬至。
一般上,清明节是扫墓的日子,中国和香港会把这一天列为公共假期。清明节在中国以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韩国分别把清明节称为“春分祭”和“寒食节”,并视为是到墓地扫墓祭拜祖先和逝去的亲人的重要节日。
日前在香港,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杨何蓓茵也代表香港特区政府到安葬殉职香港公务员的浩园(Gallant Garden)纪念因公殉职的公务员。这样的活动也显示除了以个人名义追悼逝去的亲人以外,公共机关也会在如此意义重大的日子纪念为国捐躯者。
在重视孝道的中华文化在,清明节也是体现孝道的重要日子。对于清明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晋朝时期,内容将不加以赘述,不妨参阅由曾志涛撰写的《清明时节,谁欲断魂?》文章。
众所周知,孝顺是一种美德。然而,孝顺也不是中华文化独有的文化。举例而言,根据《圣经》的记载,在大饥荒来临之际,尽管被自己的兄弟出卖为奴隶并在后来在埃及成为一人之下宰相的约瑟带领家人和整个以色列民族前往埃及避难,并为他们提供食物和住所。虽然被卖到异地,约瑟始终不忘自己的父亲,甚至付诸于行动向法老征求把父亲接到自己掌权的埃及,体现了孝道。
爱惜生命也是孝
另外,基督教信仰当中把尊重父母并表现出孝敬的态度放在一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优先地位。这一点,从十条诫命当中,前面的四诫阐述人对上帝的基本原则,而第五条是人与人关系的第一条:当孝敬父母。这条诫命教导人们应该尊敬和孝敬自己的父母,作为对上帝的忠诚和敬畏的体现。更甚的是,孝敬父母是唯一带应许的诫命,那就是孝敬父母可以使人得上帝的祝福,在世长寿。
除此之外,基督教教导爱惜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种孝敬父母的表现。这与《孝经·开宗明义》中倡导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我们反思孝道时,我们必须理解孝道价值的核心是关爱家庭和亲人。现代社会面临著各项如家庭矛盾、老龄化、文化冲击等问题和挑战。当然,孝道的特点在于强调亲情和责任,所以不仅仅适用于亲情,也可以延伸到尊重长辈、关爱家人。
啃老族是一种社会病态,泛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这个问题必须受到正视,不然会造成更多家庭悲剧的发生。2018年在邻国新加坡就曾发生过由啃老族引起的悲剧。35岁女儿当啃老族,为了买房要父母把银行和公积金户头的钱全转到她名下而把父亲逼到自杀边缘,最后父亲将将女儿活活勒死。
如何实践孝道是值得深思和采取行动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实践孝道是每个人的本分。既然是本分就是我们理所当然要执行的,不应该期待任何的回报。为人儿女的本分就是尊重、陪伴和帮助父母,千万不可以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则为时已晚。
能让父母过上好的生活固然是一件美事,但是那样也不能取代陪伴父母。试想想如果没有父母,我们怎么可能存在。以我之见,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儿女的本分去侍奉肯定比在父母死后才惋惜更重要。俗话说得好:生前一个鸡头,胜过死后一个猪头。换句话说,尽孝最好是在父母尚在的时候。虽然身为基督教徒,并没有焚烧祭品祭祖,那也不阻止我履行孝道的本分。最后,以一首诗词表达对孝敬父母的感悟和态度,共勉之:
孝敬父母须行动,
牵挂思念常犹新。
悠悠岁月难言语,
心存感恩赤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