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医学的进步,人类人口在20世纪出现了惊人的增长,如在1800年,世界总人口估计仅有约9亿人,1850年为11亿多,1900年为约16亿,可到了1950年,却猛增至24亿。今天已高达70多亿,可见增幅确是惊人。
为何20世纪前后,人口增长这么惊人,却依然养得起,而不至于掉入饥死人的陷阱,主因在于科技进步,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是所谓的现代经济增长时代。在传统的停滞经济是养不起这么庞大的人口规模的。
肤色由环境因素决定
在这70多亿人口中,人们一般上是从种族的角度来划分这些人类,其中有三分法、五分法与七分法等。就三分法来说,大而化之地说,可分为蒙古人种(Mongoloid)、欧罗巴人种(即高加索或白种人)及黑色人种(Negroid)。何以人类有这么多种多样的肤色?演化生物学家一般认为,种族是个不科学的用语。
因为人类均是同种同源,且在基因上的差异微乎其微,没有重大意义。可尽管科学家是这么说,一般人却依然倾向以“色”取人。毕竟,从常识的角度看,人在表面上确是多彩的。
现阶段,科学界一般多认为,世界的人类均源自非洲,这个非洲起源论也意味著人类的起源是单源而不是多源的。虽然也有人认为,人类的起源是多地区多源的,可单一起源论是当前的主流观点。估计大约在6万到10万年前,人类从非洲北上经由陆路跨过红海或是海路北上,然后扩散到全球。当然,这是个漫漫长路,且是多批而非仅是一次性的迁移。
那人类表面上的不同,如肤色又如何解释?目前流行两种解释,两种理论皆与黑色素(Melanin)有关。一种认为,住在赤道的人群,肤色较黑是因为黑色素可抵挡阳光中的紫外线,防止皮肤癌。越接近赤道,人体中的黑色素越多越大粒,而离赤道较远的地区,黑色素则趋淡,如亚热带人种多是棕色皮肤,而北方人则较白。
肤色较白的人被认为较不耐阳光中的紫外线,如长期长时间被紫外线照射皮肤会起变化,使细胞变质为癌细胞;此外紫外线也会在皮肤释放自由基损及细胞。约言之,肤色超白,对阳光的反应越敏感,他们颜色较淡的头发,也使阳光更易渗透,这使得他们即便住在阳光较少的地区也能吸收到一定数量的阳光,进而合成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人体必要的维生素,当紫外线照射到人体,人体就会把胆固醇化为维生素D前体(precursor),然后由肝把这前体化为维生素D,与血液等共同制造骨。易言之,没有适量紫外线,便没有健康的骨骼,没有健康的骨骼,便会出现软骨症,骨头易折,且对女性而言会致成畸形骨盘,影响生育与人口的繁殖。
以色取人不科学
这里还涉及一个叶酸(folicacid)因素。人体的细胞生成与分裂,需要有叶酸,没有或缺乏叶酸就会影响到细胞的生成,而叶酸又如维生素C一样无法由人体自制,而必须从食物中吸收。
对黑色素较少,也就是肤色较白的人而言,其叶酸易受到紫外线的破坏,进而影响到男性精子的生成与女性的受孕与生育,易发生不良怀孕或子女的神经有缺陷。因此,对肤色较白的人群来说,阳光是个两难,太多阳光可能会易生皮肤癌或叶酸受到破坏,若阳光不足又缺乏维生素D。
因此,如何平衡两者也是个难题,对肤色较黑者,就较不受这个两难困境所困扰,反而是社会的审美观与人观。这就涉及了文化、社会、法律、政治等因素。
尽管演化生物学者多认为,种族是个不科学的概念,可要一般人完全免于以色取人,又是个高难度的事。据此,就应从科学与教育上启迪民智,让普罗大众理解到,肤色其实是由人类的生存环境决定的,如生存于热带或温带,其皮肤会因生存环境的需要而做出调适。当然这是个漫长的历程,是在几十万年甚至百万年的历程中形成的。
一种人群,其肤色呈黑是因为他们生存于赤道,而需要更多的黑色素来保护其皮肤与叶酸,以免削弱生存发展的潜能。因此,以色取人是不科学的。
同类与次同类意识
问题的根源,其实在于文化、政治与资源竞争,人多具有划分我群对他群的倾向。而这个划分我群与他群的二分法即可以建立在肤色的基础上,也可以建立在阶级宗教、意识形态、地方主义、民族意识等基础上。只是由于肤色明显易于分办,因此也较其他分类基础更易被利用。更吊诡的是,肤色也可被利用来掩盖人群中内部分裂。这也是种族主义难以彻底铲除的根本原因。
深层地看,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之处在于人是站著活的“生灵”,也因为可以站著活,而不是爬著活,因此可以空出双手(前肢)来使用工具,大大地增强了人类的潜能,而不论是什么肤色的人类均是同一种站著活的同类人。只是这个同类意识又因资源的争夺,而被不断分化为斗争用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次同类意识,这才是斗争不休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