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高等学校文凭(STPM)华文科报考人数再度不满300人引起担忧,同时也让人联想到中文系能做什么等问题。念中文系能做什么,从某个角度而言是假议题,同时这议题也反映了马来西亚如何看待大学教育的问题。
在了解念中文系能做什么之前,必须先明白大学教育是什么。对于大学教育的见解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寻求真理,强调学术研究。这说法认为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学问的极致,让人类的知识能够再进一步。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大学应该因应社会的目标,与业界结合,培养业界所需的人才。
这两种说法各处一个光谱的两端,实际上,不论哪种说法都有其存在的必要。为业界提供人才与教育学生技能很重要,但是这也需要学术研究做好学问,才能够为学生提供知识,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许多大学都处在这光谱两端中某个点上,而不会完全倒向其中一方(意即站在其中一端)。
机器取代部分工作
今日世界的变化速度非常快,行业出现与消失的速度更非往日所能想像的。例如在工业革命时期,人力被机器所取代。到了近代,如电影《关键少数(hiddenfigure)》里面所示,我们所熟悉的电脑(computer)一词,今日是指我们身边的电脑,但是在以前却是指负责计算的人员。
随著人工智慧在今日世界的快速发展,一些工作也进一步由机器所取代。例如无人超市。此外,一些难度较高的工作也开始由机器取代,例如会计师和律师的一些基本工作可由机器替代,进而导致所需的会计与法律人员在未来将会越来越少。
这种发展趋势也让大学在培养业界所需的人才方面也有所变化。以往的大学除了教育学生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之外(例如会计与工程知识等),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具备某些非常重要的基础能力。例如表达(口说与书写)、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够对这世界有所认识,并且也能够不断获取新知识等等(处理与判断资讯等)。这些目标,让学生能够在这快速多变的全球化世界中,不论如何变动都能够取得一席之地。
国民随波逐流
因此,念某个学科,则必须做相关科目的工作想法已经过时了。相反的,培养学生自己的技能和兴趣,以应付未来的挑战,变成了今日大学在培育业界人才方面的思考方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文系的毕业生未来能够做什么,就不是问题了,也因此,这是假议题。
为何马来西亚人会问中文系毕业生能做什么?这是因为马来西亚人具有念什么就必须做什么的思维。以前的医生、工程师、会计师、律师等专业人士并不多。由于这些工作都需要进入大学受教育,所以只要学业成绩好且成为大学生,就能够顺利成为专业人士。这思维进一步延伸,就变成了大学教育就是等同于未来的就业选择,大学教育也因此成为高级技职教育。也因此,未来就业选项模糊的科系,就成了大家所认为的没前途的科系;未来职业选择较为清楚的理工科,成为大家追捧的科目。
即使在以前,大学教育并不只是职业训练,同时也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够表达自己、对世界有所了解、能够不断学习与反思等能力的人。换言之,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是单单培养高级劳工而已。到了今日,即使大学教育的目标已有所改变,并且国内许多大学和相关机构努力培育大学生的基础能力以适应当今世界,但是马来西亚社会仍然停留在昨日的思维。
再进一步追问,可发现人们认为,马来西亚经济仍像过去般很不好,求生存仍然是第一要务,因此育人等的大学教育目标则先放一旁。看看我们的实际薪资到底有多低,通膨指数有多高,就可了解我们的社会为何仍然如此认为了。
放眼亚太地区,这并非马来西亚独享的。这很可能与十九世纪的社会风气有关。在殖民与改革的风潮影响下,认为只有直接看到效果的事情才值得投入。这思维不但改变了社会,也影响人们如何看待大学教育,认为就业选项清楚的科目才值得念。限于篇幅与知识,就只讨论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