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长的假期结束了,学生们带著愉快的心情上学去,到了学校,见到老师说声早,见到同学说声好……”。犹记得上小学时,有关开课第一天的文章,或被老师要求书写类似的作文时,大多会有这一段耳熟能详的文字作为开场白。当然,那时候的自己还很单纯,觉得开课的情形确实如此,所以写起来并无违和感。
长大后,才发现小时候看到的美好得来不易,尤其是华小,背后其实耗费了华社庞大的财力、人力、毅力,方能让莘莘学子们享有接受母语教育的权利。
目前全马共1298所华小,但随著城市的发展、人口的迁移,有些乡区的华小变成微校,甚至有者在开课时才迎来一名新生,这对城市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事。
华社担心华小关闭
令人感慨的是,董事、校长及教师并不因学校仅有一名新生而垂头丧气,反之是如释重负,因为这样就可避免学校在没学生的情况下被迫关闭。为了招生,有些微校更推出惠及学生的措施,比如准备货车载送学生上小学;赠送书包、文具等。
面对如此窘境,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劝请华社关注微校的去向,探讨是否让这些微校自动停止运作或搬迁。他的谈话确实有理,但单靠说词并无法消弭华社心中的芥蒂,因为国内尚有许多对华小不友善的措施,随手拈来就有教师调配不当、拨款未到手、津贴不足等,所以莫怪华社对政府失去信心,认为政府无意发展华小,更担忧政府趁机以迁校之名关闭华小。
就以雪州白沙罗华小(白小)为例,政府在2000年强行关闭该校,但该校设备齐全,学生人数超过1000,同时位于丽阳镇新建的白小并未建竣,这难免让白沙罗新村的居民心存疑窦,认为政府关闭白小的作法有欠透明度,结果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保校运动。终于在2009年,白小得以重新开启,易名白沙罗中华小学,因为原校已迁至丽阳镇。
纵然如此,华社并不乐见华教之路走得如此荆棘载途,反之期望政府设立健全的制度来规划华校的迁校与建校,并公平对待各源流学校,让华社能安心地与政府站在一起培育英才,而学生也可在无后顾之忧下上课。
事与愿违,种种迹象显示政府并无诚意协助华小,即使教育部批准迁校也往往伴随著苛刻的条件,例如规定校方必须获得所有家长的同意、自行物色校地、承担建校经费等,这分明就是为难校方?没错,校方可以向华社筹款建校,但资源毕竟有限,应付数所华小尚没问题,不过全国有数百所微校,单靠华社的力量如何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