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2009年年杪《东方日报》记者林溯谕封面报道的〈地震活跃,砂沙最危险〉所传递的信息:尽管我国原是位于没有地震的逊达板块上(Sunda Shield),东马这一片土地已经不再是免于地震的风水福地。
2013年,《东方日报》的新闻又说:8月20日大马气象局首次在北马的居邦侦查及3.8级的地震。时任气象局副总监的莫哈末赛罗迪解当时解释,居邦地震源头,位在地底100公里以下,目前看似属于孤立的个案云云。
纯属危言耸听?或是杞人忧天?现在回看当年个人曾在〈地震睡在东马床底〉所提的那道问题,现在犹是难以回答:“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是否还是一个马来西亚的名字?”
接2015年6月5日达瑙(Ranau)的5.9级地震,我们不但从气象局网页www.met.gov.my,看到一系列的余震;6月13日凌晨沙巴距离哥打毛律东南部25公里以外之处,再度发生一场里氏5.1级的地震。
自6月5日至6月13日,前前后后,气象局一共测得71场地震。当中,5次里氏4级以上(6月5日、6月6日、6月13日),3次里氏5级以上(6月5日、6月13日),一次里氏6级(6月10日)。
这样微妙的变化,对照《布哈里圣训》(9:88:237)所言的场景,确是耐人寻味:“末日不会来临,直到......地震增多;时间过得很快;纷争频仍;屠杀增多;资产过剩;人们竞相修建高楼大厦。”
因为这样,人心震动,民情惊慌,自可理解;乃至谣言四起,一发不可收拾。6月10日,气象局不得两度不发出文告慎重声明,部门不曾预言武吉丁宜未来36小时也可能发生地震。
不管怎样,仅仅两、三篇文告,显然还不足够,摆在眼前的焦点是,我们怎么防患未然?监测的系统、建筑之规章、工程的标准和救援之队伍,是否已经各就本位,做好准备?
发展没防地震
可惜,一个当家不当权的部长应景发言,还是一贯地不知所云,兜兜转转,说的全是四平八稳的官样文章。《东方日报》援引交通部长廖中莱之言,当是经典的代表了:
“我们不在地震区,发展方面也没有为防范地震而设,因此我们现必须深入研究(地震)发生什么事,神山是否为火山,如果是的话,那是还活跃的火山吗?地质科学家等将会研究此事,只有找出原因,才能对未来做出策划及防范。”
这个国家是不是在地震区内,新闻曾经报道,从2007年11月30日至2008年1月前,半岛至少共有13次地震投报。除了武吉丁宜,森美兰瓜拉庇劳也曾发生3.3级地震。
理科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妲希雅博士乃言,2007-2009年间大马气象局(MMD)记录及多次源自武吉丁宜的震波,从地质学观,武吉丁宜的断层线似乎已被激活。
《东方日报》记者援引大马矿物及地质科学局槟吉玻局长再诺的报告说,吉打华玲县一带存有一条长约82公里的“波巴断层线”(Bok Bak FaultLine),从瓜拉姆拉峨崙向东南方延伸至吉打霹雳的边界一带。
此外,王维洛博士著《过时的先进巴昆水坝工程评估》(吉隆坡:东方;1999),亦借用档案说明,自1874年至1970年,砂劳越一共发生10次4级至5级的地震。
档案同时说明,介于1897年至2007年之间,沙巴的北中区兰瑙地带、拉浦湾-山打根海湾、仙本那半岛齿三区,先后总共发生了78次地震之多。当中,1976年(5.8)和1991年(4.5)最为严重。
2001年9月25日气象局Mohd Rosaidibin Che Abas发表〈马来西亚的地震监督〉(Earthquake Monitoring In Malaysia)佐证了地震在沙巴之频密,为马来西亚之最。(页7)
事发才深入研究?
既是这样,为何“发展方面也没有为防范地震而设”?现在问题重现,才来急急说明“因此我们现必须深入研究(地震)发生什么事”,恐怕也只是意思意思,没有助益。
不信,回顾2005年11月14日时任工程部长的三美威鲁推介“专家地震工程短期课程”之言,当可领悟领导之非常气派:他在部门早在2003年开始收集全国建筑的数据和资料,著手研究地震潜在风险。
三美当时还说:“工程师造建高楼大厦,他们得把地震的因素计算其中。虽然本地没有地震,这不表示我们以后不会面对这个困扰,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为工程师提供足够的资讯。”
时光荏苒,十年匆匆地过去了。一切都在原地踏步,继续按照“政治处理”的模式进行。地震现在悄然睡南中国海两岸的床底,也是这样待之,甚至转而怪罪裸体触怒山神。凡此皆是马来西亚官场作业向有的特色,何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