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上个月对外表示,为了配合国际趋势和达到大马迈向先进国的目标,正在考虑重新发放营业准证给霸级市场。政府解释这将有利吸引外资,增加国内的税收和国民收入。马来西亚贩商总会永久会务顾问拿督蔡树民对霸级市场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霸级市场多数由外国集团投资,对方赚钱后只会带回他们的国家,并不会给本地带来好处。该会会务顾问周荫良也呼吁政府慎重考虑这项政策,因为霸级市场不但打击菜市场的小贩,家庭式杂货店和夜市小贩也深受影响。
霸级市场和本地商贩都在提供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他们究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除了贩商总会反对外,马来西亚家电商会也促请政府重新考虑发放霸级市场准证的决定?我们可以了解到贩商或家电商会担心外来的霸级市场会影响他们的生意。那消费者又如何看待霸级市场“入侵”社区的事情呢?
身为一个消费者,我支持本地的贩商,无论是菜市场、杂货店或是夜市。虽然霸级市场标榜自身为“干净、整齐、廉价、多样化选择”的商场,但对我而言这些“优点”(而且未必如他所说的美好)都只建立在赚钱的目的上。相反地,本地贩商可以提供我们和社区除了商品以外更多的优质服务和好处──人情味、环保、支持在地产业。
我还记得在新村的生活经验,有一天如果到了杂货店买很多货品后,发现自己忘记带钱包,老板不会收起我的货品,
不会给我脸色看,更不会/敢骂我(他知道这是某某人的女儿、孙女),他会叫我先把东西拿回家,待会或明天经过时再付钱。当我们买半斤花生饼或是红豆等杂粮时,老板娘往往秤了标示的数量后,又多添一些给你,嘴里还会说:多给你一些试试。美术课老师要求学生带莲藕、羊角豆去做水彩图案作业时,小孩还可以跑去菜市场向小贩阿姨免费拿一支羊角豆和一小节莲藕。这些“先买、后赊、再付”、“多一些试试”或“免费的美术材料”,并不是霸级市场可以提供给我们的服务。
社区的杂货店、菜市场离我们住的地方不远,煮饭时发现没有盐巴或鸡蛋,走路、骑脚踏车去街上转个圈就可以买到,节省人力物力。我们不需要开车去到霸级市场、寻找停车位、泊车,进到商场买了货品还要排队结帐,再开车回家。更莫说,在霸级市场里有一排排特价商品的诱惑,无形中鼓励我们购买更多实际上不需要的货品或营养(脂肪),例如买一送一的特大型包装巧克力、各种折扣名目的衣服。如果我们在社区商店或市场购物,将帮助我们节省交通费、减少耗费汽油、让我们成为更节约和环保的消费者。
或许有人会说新村或社区的杂货店、菜市场、夜市看起来“杂乱无章”,不像霸级市场灯火通明,货物摆放的井井有条,还可以享受冷气。可是我们会发现杂货店和菜市场售卖的多数是本地生产的货品和食物。一般的柴米油盐醋、水果、蔬菜、肉品都是邻近地区的产品。我们不用猜测包黍(玉米)是否为基因改造食品、不用担心菜市场的牛肉和美国疯牛症的关系、不用害怕美味的豆腐可能是基因改造的黄豆所制。我深深觉得食物安全和身体健康应该比冷气来的重要。
本地商店活络经济活动
本地的商店除了提供我们更新鲜的食物和货品外,也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刺激及活络本地的经济活动。当市场需要更多本地产品时,表示我们需要雇用更多的本地工人(或是聘请外劳)来种菜、畜牧、渔业养殖、食品包装等,带动地区的经济活动。这也意味著赚取的金钱是流入本地商人的口袋,而不是霸级市场外来老板的收银机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非再生能源日益吃紧的今天,我们支持本地的小商店、菜市场时,也在支持本地的产业,特别是农业的成长。这可以帮助我们减少依赖由石油建立起来的食物供应网(不依赖外国进口食物),当未来全球粮食供应短缺时,我们就不会感到“粮慌”。
简言之,支持本地的小商家,可以活络社区经济、减少小乡村人口外流、减少浪费地球资源。当然也别忘记社区贩商“附送”的浓浓人情味服务。社区贩商何止买卖关系,政府与其发放准证给霸级市场,倒不如协助社区菜市场美化环境、提供商业优惠政策给小商店,积极打造本地安全的经商和消费环境,这才是国民期待政府提供的服务和生活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