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前行政院长,前民进党主席谢长廷以“台湾维新基金董事长”的身份于10月4日开始对中国大陆的访问是深具意义的,至少它表明了民进党的大陆政策正在进行实质性的改变。
任谁都知道1986年成立的“民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从一开始就在争取更大民主的框架下,主张台湾在人民的自决下,可以寻求有条件的独立,完全反对国民党的“一个中国”的反攻大陆政策。
所谓的“反攻大陆”是蒋介石于1949年退守台湾后的一贯主张。虽然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得以用“中华民国”的名义获得世界亲西方国家的承认,并占有联合国的席位。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也粉碎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梦想;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1年取代“中华民国”加入联合国大家庭后,台湾的“中华民国”旗号开始败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皆因美国总统尼克逊于1972年对中国的破冰之旅,而改变对中国的政策,包括马来西亚也在1974年率先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建交。在建交的大原则下,所有的国家都“必须承认和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的中国的合法政策,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在这样的时局下,台湾的外交政策受到重创,而蒋介石时代也因他在1975年的逝世结束了,上位的蒋经国即使继承其父亲蒋介石的一中政策,但已不兴“反攻大陆”,反而通过建设和推进民主来改造国民党,并进一步提出用“三民主义来统一中国”的口号。这样的论调当然不会得到中国的正面回应,不过蒋经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倒使到中国松了一口气,至少在蒋经国的思想中,没有台湾“独立”这一概念。
由于这样,中国得以在1979年与美国建交后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愿望,碍于与台湾的“统一理念”与大陆大相径庭,也就无从开展合作。另一方面,因为蒋经国的民主开放,一个与国民党唱反调的民进党登上政治舞台了。
李登辉预测出现“新国家”
民进党的出现虽然在表面上符合了蒋经国的民主精神,但他也对民进党偏激的“台独”主张给予压制。当1988年蒋经国逝世后进入了李登辉的时代,国民党基本上开始转型,不再是蒋家天下了。
李登辉上位后的立场在前期仍是沿袭蒋经国的一中路线。他这样说,中国要统一,但必须统一在既照顾全体中国人利益,又符合民主自由、均富的制度之下,而不应在共产制度或“一国两制”下。
到了李登辉于1996年再次当选台湾总统之后,他后期的立场有明显的改变,比较接近民进党的主张。在1997年他提出了“两国论”,并预测在千禧年后,“台湾立国”的条件将会在2008年成熟而促成一个“新国家”的出现。
他进一步解释说,到了2008年,大陆将达到最强盛的年代,而陈水扁若能连任(2004年),也将在2008年卸职,届时台湾的本土意识将促成台湾建立新的国家。他的这一论调几乎与民进党的台独论相符合,因此当2000年举行台湾选举时,李登辉因为期满不能参选连任,也就暗中推波助澜让民进党的候选人陈水扁得以中选;反而由他一手栽培出来的国民党候选人连战被牺牲了。就这样,在台湾统治50多年的国民党终于让位于新崛起的民进党了。
台湾在陈水扁的领导下,尝试脱胎换骨走李登辉后期的路线,但不论是“一边一国”论或“一中一台”论,陈水扁都无法使到台湾脱离中国而“独立”。最明显的策略表现在陈水扁当政时蓄意把北京政府视为中国的统治者,而将民进党领导的台湾视为一个独立的实体,与中国没有关联。可是还是无法把台湾拉出中国的领土而自成一格。
当2008年的台湾总统选举在陈水扁的阴影下举行时,局势对民进党十分不利,因为阿扁对中国政策的偏激立场和其个人的贪污传言使到民众对民进党有所不满,以致民进党的正副总统候选人谢长廷及苏贞昌敌不过国民党的马英九和萧万长,政权又回到国民党的手上。
中国的平衡政治
马英九之所以取胜在很大程度上是他采取了中庸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马英九提出“九二共识”是存在的(即1992年台湾的“海基会”与大陆的“海协会”在香港举行会谈,双方就一个中国问题进行交流,结果出现了台湾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和大陆的“一个中国”的说法。后来国民党将之称为“九二共识”,但民进党全然否认存在“九二共识”。
在马英九当政下,他的灵活性的政策通过荣誉主席连战与吴伯雄和中国最高层领导人胡锦涛的互动,使到海峡两岸不再出现紧张的对峙,反而有更多的交流。台湾也因之在经济上受惠;特别是落实两岸“三通”与坚持“不统、不独和不武”的情况下,马英九也在2012年的总统选举拿下民进党的蔡英文。蔡英文的失败与陈水扁的贪污判刑案没有太大的关系,反而是其对中国政策的暧昧与不明朗造成台湾选民难以理解和接受。
经过痛定思痛后,台湾民进党已不得不调整对中国的“既定”政策。谢长廷虽已不是民进党的主席(苏贞昌取代了蔡英文),但他却被委为“党中国事务委员会”的主任,也就被赋予某种形式的责任来刺探中国对民进党的态度。因此谢长廷此行虽在舆论上不被民进党“高声欢呼”,但也不得不私底下期望能给民进党带来改变。
在这方面,我们也注意到谢长廷提出了接近国民党立场的观点,他的“一个中国,宪法各表”与“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有异曲同工之妙。
即使在此时此日,谢长廷还是不承认存在“九二共识”,但他的政治立场的转变已达到可以被接受的程度,不再听到刺耳的“台独”声了。
与此同时,谢长廷的访问大陆也突显了中国在搞平衡政治,既要与国民党友好,也要改善与民进党的关系,以便能制止或克制国民党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的不协调立场。台湾一向以来认为钓鱼岛是台湾的,而且也有占据南沙群岛的少数岛屿,它在国际立场上倾向于美国多过符合中国的政策。
正当美国军事力量重返亚太地区和有意干预南中国海领土争端之际,中国向民进党伸出橄榄枝是用心良苦的政治议程,即可警惕国民党的“永久分割”的心态,也可借此让民进党有翻身和洗心革面的机会。这样一来,中国可在台湾政治上发挥双赢局面。
在现阶段来说,我们不宜评估谢长廷的“政治长征”的第一步有多大冲击力,但我们相信民进党为了明天的政运,必然会做出改变和反省。以此来看,台湾的未来的政党政治,还得把大陆政策放在第一位,不能存有“永不整合”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