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儿童文学虽然获得理想的发展,惟各方面仍有许多改善空间,只要获得学校、父母、作者、出版社及社会的相互配合,相信未来将有更为良好的发展。
受1919年的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影响,马华文学开始步入萌芽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作为马华文学分支的儿童文学起步较晚,迟至50年代才开始有零星的作者投入创作。
随著时代变迁,各种因素致使马华文学的读者大不如前,目前处于停滞不前的窘境,马华儿童文学反因市场所需,具一定的商业价值,造成投入儿童文学创作的人士也相对增加。
尽管如此,为马华儿童文学文坛笔耕逾半世纪的著名作家年红(张发)却认为马华儿童文学至今尚处于发展期,相较于国外,尤其是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马华儿童文学还未成熟,仍有多方面需要改进及关注。
关注度不够全面
他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说,儿童文学是陪伴每个人成长的最佳精神粮食,但国内社会对马华儿童文学的关注还不够全面,从文创的源头到儿童文学的类别,社会的关注依然有待提升。
他举例儿童文学的类别,包括小说、神话、童诗、寓言及戏剧等逾十种类别,各有各的阅读价值,惟我国社会甚至是作者,往往只注重于儿童小说及童诗,或多或少影响了马华儿童文学的发展。
首要推动优质作品
身兼教育家的年红认为,若要推动马华儿童文学,首先就要推动国内少儿阅读优质文学作品的风气,因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少儿阅读优质文学作品的风气提升,就会对马华儿童文学的发展造成强大的助益。
“不过,推动国内少儿阅读优质文学作品的风气,则需要社会各造的配合,如学校、家长、作者、出版社及社会,其中至关重要的角色就是学校。”
他指学校是提升少儿阅读风气的重要推手,包括协助学生按照不同的年龄层,选择所需的读物,或是多办读书会,让学生得以培养阅读的兴趣,家长则需给予配合,毕竟现在社会的父母比较忙碌,且多数的文学修养不深。
“至于儿童文学作者就必须生产优秀的作品,出版社更需精心制作及出版每一本儿童文学,如插图或排版的方面,以吸引儿童的阅读兴趣,最后则是社会,如非政府组织或文学及教育团体,应该多办对儿童阅读风气有关的活动。”
年红强调,只要获得上述各造的配合,即能为国内少儿的阅读风气及马华儿童文学的发展制造更大的推力,因为阅读风气及文学发展之间是互相影响的。
“当国内少儿阅读优质文学作品的风气获得提升,自然而然会形成一股市场需求,吸引更多人投入优质儿童文学的创作,届时儿童文学的作品就会大幅度增加,吸引更多的少年儿童阅读,成为一个循环,马华儿童文学则会在循环中不断发展及壮大。”
寓教于乐 创作过程不简单
儿童文学是爱心文学,必须具有教育性,但在创作过程中又不能直接说教,必须寓教于乐,以在少儿阅读时,将正面价值观潜移默化地灌输予读者。
年红表示,虽然儿童文学的主要阅读对象为少儿,文字及内容看似简单,可创作过程却不能简单,必须根据阅读对象的年龄层进行创作,因此作者对读者心理层面的认识、文学修养及内涵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然而,随著国内儿童文学的商业价值不断提升,开始有大量的作者投入儿童文学创作,使的马华儿童文学作家从早期的十来人,激增至上百人,但所出版的作品却参差不齐。”
因此,年红呼吁马华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更用心地创作,以生产适合少儿的优质作品,才能有效地推动马华儿童文学的发展,而不是仅为了利益而随意创作。
他举例,我国拥有1290所华小及约60万名华小生,只要作者能够生产优质的作品,何愁作品会没有销量,单是每一间华小买一本收藏在图书馆,就可卖出上千本。
除此之外,年红认为作者的素质需要提升,为儿童文学绘制插图的画家素质也需提升,毕竟插画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以更有效吸引儿童阅读。他说,儿童文学的插画不只是要画得美,而是应该根据儿童读者的心理层面,绘制“童心图”,如此才能与儿童读者的心态产生共鸣。
筛选适合学生阅读文学读物
狭义上,儿童文学主要以2或3岁的幼儿至15岁的少年为阅读对象,但读者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需及感兴趣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有异。
年红表示,不同年龄层的少儿,无论是心理素质、语文知识或文学掌握层度都不一样,因此校方或家长有责任为成长中的少儿筛选适合的文学读物,以培养少儿的阅读兴趣。
“校方或家长不可能要一年级生阅读《水浒传》,或是要一名小六生阅读《三只小猪》,这完全不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及需求。”
他认为,校方大可学习目前中国小学的做法,如语文教师会商讨各年龄层学生的所需,为学生列出100本书的清单,让小一至小六生根据不同阶段,逐本阅读。
“例如,处于孕育期的小一小二的学生应多阅读语言简单及插画较多的读物,或可以朗朗上口的韵文,随后则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语言及知识掌握能力,选择较为复杂的小说或是神话等。”
年红也呼吁国内的华小老师必须时时提升本身的文学修养,如参加课程及讲座,才能有效地掌握学生所需,为学生遴选理想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