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数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聚落,表现出先人顺应自然的和谐,民居布局亦是氏族宗法伦理的体现,而聚落更将不同时代的闽南文化与侨乡文化叠合在同一空间中。
金门在解除战地政务后,许多老房子因为居住需求而被拆除重建或因产权复杂而任其倾颓,传统聚落的风貌随著时间而逐渐流逝。
为使这些珍贵的传统建筑风貌与人文风采能永续保存,且让世代子孙共享祖先的智慧,金门国家公园管理处持续积极的推动传统聚落古厝的修复,进行活化再利用。
金门国家公园范围内目前有7个保存较完整的传统聚落,分别是水头、珠山、欧厝、南山、北山、琼林、山后。聚落内除了有传统的闽南式建筑、桥汇洋楼、历史古迹外,这里的居民还保留了传统的空间配置、宗族制度、民俗庆典与风水信仰等丰富的民间文化。
金门国家公园管理处从2003年起,推动园区内传统建筑修复计划,由古厝所有人申请,管理处发包修复后无偿使用30年,再发包由得标者经营民宿。园区内传统建筑修复完成后,规划活化利用,结合地方特殊的观光资源,保存金门的文化资产,也带动金门经济的发展,形成双赢策略。
金门国家管理处将老旧闽南古厝变身民宿,活化利用成为民宿,不但保存金门的文化资产,也结合观光资源,带动金门经济的发展。
金门国家管理处处长陈茂春今次随著世界闽南文化节,向大马媒体叙述如何借由活化老旧金门闽南古厝,达到既能保留闽南文化资产,又能重新赋予古厝新生命的风采。
陈茂春指出,金门国家公园管理保存传统聚落的理念,包括(一)区内整体景观环境规划、(二)以修缮古厝取代兴建新建物、(三)引入生活与环境博物馆(ECOMUSEUM)概念。
规划兼顾现代生活
他说,借由整体环境景观规划与聚落设计,并辅以相关建筑设计奖励措施,使园区内的传统聚落能发展出兼顾现代生活空间需求与传统建筑风貌的文化景观。
他说,ECOMUSEUM是聚落再利用的理论,并非重新建置一栋博物馆,而是利用原有的建筑物、景观、产业、文化等已有的活动产物来重新诠释,并以当地居民重建自我的家园的角度,来思考聚落保存的方向。
为鼓励传统聚落地区居民配合国家公园内传统建筑设计基准、设计规范及建筑物美化措施,以保存与维护国家公园园区传统建筑风貌、及聚落、建筑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整体之协调。
陈茂春说,金门国家管理处进行古厝活化与再利用的方式,除补助经费鼓励居民自行修复古厝之外,并积极协商聚落内无人使用之古厝所有权人,将已毁损的古厝及其基地设定地上权,由管理处负责修复并管理30年。
“推动历史建筑活化再利用,除作为展示馆外,余均委托民间经营特色卖店、古厝民宿等使用。”
他强调,推动古厝民宿主要目的,是期望让人们能有机会体验先民的生活智慧,并感受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也希望因而带动聚落居民的就业机会,使传统聚落的保存受到更多人的关心与重视。
“金门国家公园管理处目前管理的民宿59栋,总共277个房间,占金门总民宿的77%,比率相当高。”
公园管理处委托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指出,民宿带给金门1年的产值高达新台币1.67亿元(约1830万令吉),对金门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民宿在文化创意与保育产业的年产值达新台币11亿多元(约1亿1480万令吉),更带动地区聚落的就业机会。”
不断迁徙 南洋建立“第二乡”
金门目前的居住人口约6万馀人口,土地面积约150平方公里。据《金门宗族文化》等历史文献资料显示,金门向来人口迁出大于人口迁入,原因除了在于土地贫瘠、风多雨少的天然因素不利居住生活外,主要还是在其介于海峡两岸特殊地理位置所造成的战乱频仍,迫使金门人不断迁徙谋生。
金门人冒险犯难的、探索新事物的“开放”性格,主要在明清二朝的不用海关登记的自由航行的时代,一旦碰到战乱,驱船远渡南洋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北婆罗门洲、印尼等岛国,或菲律宾、越南、泰国、缅甸、香港、日本等,据金门学者杨树清所述“在以南洋为主的海外,第一、二代的金门人,超过25万人,新加坡一地就占了10万人,倍于金门原乡人口数。金门人已在南洋建立‘第二乡’。”
根据金门县文化局的资料(图表),可以看出金门的“开放”性格是如何造就了400年来的“岛内全球化”现象,并在各个氏族乡镇乡里中,展现惊人的金侨的曾经航海远行的版图,所求的是衣锦还乡或以侨汇方式,可从“金侨分布图”中看见一些令人赞叹的历史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