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百年来的华文教育发展,基本上是一种民办教育的传统,从国家独立(1957)前的自力更生,到独立后自力更生,在恶劣的环境中谋求生存,抗拒同化和被消灭,在新形势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其历程可歌可泣。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是从1819年槟城五福书院开始,至今有193年的历史。
隆雪华堂执行长陈亚才表示,华文教育的前景,相对于其他源流的教育体系,华文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受到更大肯定;一般华校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纪律,表现相当突出。
“同时,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对华文教育的认同感非常强,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把孩子送到华文小学就读,成为一种常态现象。华社具有支持华文教育的高度热忱,正所谓‘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因此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个人资助华文教育的经费,常被戏称为‘第二项个人所得税’。”
“还有,华文使用率提高及商业价值日益提升,对大马华教具有正面的辅助和推动作用;尤其是国内政治近年出现较大变化,政治两线制逐渐成形,朝野政策趋向对各民族更加开放和公平;再加上选票的考量,朝野对华文教育也有一些示好的动作。”
陈亚才是于金门举行的闽南文化高峰论坛上,主讲“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民间办学的挑战与现况”时,如是指出。他同时将演讲分成发展简史、近年来华教的主要议题和诉求、前景及演变等。
华教7阶段发展
他说,争取华教的合理地位,既是一项教育权益的斗争,也是一项公民权益的追求。大马百年华教发展分成7个阶段,既从19世纪初期-1900年的私塾期、萌芽期,到1901-1919的新式学校期、勃兴期;1920-1941的发展期、管制期;1941-1945的黑暗期,1946-1956的战后重建期;1957-1970的国家单元教育政策目标明朗期;以及1970年代至今的国民教育期、捍卫与发展期。
“其中,教总和董总先后成立,成为捍卫捍卫和推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主干。两个组织长期并肩作战,成为华文教育的“民间教育部”,负责华文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包括独立中学的课程/课本编纂、考试等工作。
自1950年以来,董教总乃至整个华人社会的奋斗,基本上朝向“保卫华小、支持独中、发展高等教育”。
金门大学研究巴生设分校
雪兰莪金门会馆于2010年宣布成立“百万基金助学金”,为鼓励并让更多本地金门子弟有机会到金门大学深造,接受更高的教育。
金门会馆有感教育乃现代金门子弟迈向成功的大道,故于去年成立助学金计划。同年,在这项助金学计划下,会馆成功送一名金门子弟到金门大学深造。
雪兰莪金门会馆署理主席李锡循,在金门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指出,金门大学在升格为大学前,前身原为金门技术学院,之后在2010年转型成为台湾国立大学,如今已成为台湾、金门及马祖地区最高学府。
“金门大学也被定位为精致大学,并已开始筹设医护学院,未来也将设立更多科系,达到综合大学的发展规模。
李锡循表示,金门子弟今日既然有这么好的深造管道,会馆认为这是时候坐言起行,让会馆与金门大学配合,送学子到金门大学,让会馆在推动乡亲福利的工作上,能跟上新时代的潮流,进入另一个高阶层次。
为让更多金门乡亲子弟有机会接受更高深教育,雪兰莪金门会馆未来将与金门大学研究或在巴生设立大学分校的可能性。
“大马金门人最主要聚集在巴生,圈定巴生设立金门大学分校最为适合。”
此外,金门大学校长李金振强调,金门目前是一个和平的岛屿和观光胜地;金门有今天的建设和发展,海外金门人更是功不可没,尤其丹斯里杨忠礼、拿督陈成龙和拿督吕庆安都是大马地区的金门之光。
“他们长期对华教、中华文化的推动和奉献,不遗馀力;我们也感谢他们对金门大学的赞助和支持,由于他们的发心,也让金门大学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台湾卓越的大学之一。”
3福建巨人一生贡献华教
大马百年华教发展史中,有多位福建人成为举足轻重的华教工作者,他们为华教付出巨大贡献,从办学兴革到制度确立,都一直不遗馀力,奉献一生。陈亚才在论坛上列出数名付出巨大贡献的佼佼者。
杰出福建籍教育工作者倾家兴学的陈嘉庚先生(1874-1961)
-原籍福建同安县集美村;出资创办新加坡南侨中学、南侨女中、中国厦门大学、集美学村以及许许多多的学府,倾家兴学,无怨无悔。
族魂林连玉先生(1901-1985)
-原籍福建永春;争取华文列为官方语文;他认为“华文中学是华人文化的堡垒,津贴金可以不要,华文中学不能不办”,坚决反对华文中学改制,结果在1961年被褫夺公民权以及教师注册证,是捍卫大马华教的典范。
一生为华教的沈慕羽先生
-原籍福建永春;21岁开始投入教师行列,担任校长,直到退休为止。争取华文具有官方语文的地位及要求政府批准独立大学的创办。
陈亚才简历
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现任隆雪华堂执行长、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历史课本编审员,长期关注政经文教与社会的发展动态,参与社会教育的推广工作,投入的范围包括时事分析、社团的组织与领导会议规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