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课堂一般都在“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订正”的教学模式中轮回。这样的作文教学模式让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写得痛苦,结果累了老师,苦了孩子,高耗低效,吃力又不讨好!
面对这样的困难,教师和学生似乎应该停下来,好好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写作?作文写了给谁看?《小学华文课程标准》阐明写作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写作各种体裁文章的基本能力,并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说明了写作作为“表达”与“交流”的存在意义,然而,从以上的作文教学模式教出了以写作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学生吗?
循著以上的问题,我开始办起了《班级作文周报》。说到《班级作文周报》不得不提起管建刚,认识管建刚是在拜读其著作《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读罢对管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佩服不已。2015年,儿童写作教学研习营之后,发动一场作文教学革命的念头已深植心中。
《班级作文周报》顾名思义就是以一个班为单位,在班上办一份报纸,让学生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将平日的“作文”变为“稿件”,以投稿的方式进行写作。
刺激写作欲望
当学生的文章经常出现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学生便能真切感受到写作的意义:写作就是拿起笔来说话。《班级作文周报》,印出来,人手一张,学生发表的文章,全班的同学都是读者,学生将《周报》带回家,家人成了周报的读者。我们将《周报》送到其他班级、送到校长室、放在学校的阅读角落,于是学生写的文章有了一个个明确的读者。
为什么《班级作文周报》以周报的形式而不是月报或双周报?周报的周期性短,循环快,学生的文章在报上露面的频率越多,刺激其写作的欲望也就越强,写作欲调动得越快就越有效。
透过《班级作文周报》学生每天写三到五行或五到七行的“每日简评”,简要记录当天最值得记录的人、事、物。人、事、物不会自动跑到本子里,需要学生去发现;一整天的生活遇到那么多的人、事、物难道都得记录下来吗?非也,这就得靠学生进行选择。“每日简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和选择素材的能力。周末两天,学生在家写一篇“每周一稿”,内容可以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每日简评”中选出来一个,或是两个到三个有关联的事例,写成稿子向周报编辑部投稿。
每期的周报发表大约15篇文章。星期一教师进行初选,录用30篇左右,放学时向学生宣布初选名单。稿件被录用的学生回家必须用红笔对稿件进行修改。星期二教师根据学生的修改质量和态度将进行终选,删去15篇,入选的学生必须将稿件输入电脑,将文档电邮至编辑部邮箱。家中没有电脑的学生则在放学后留下来使用学校的电脑打稿。
星期三教师将被入选的稿件进行简单的排版,下课前将样报打印、剪出来分派给作者进行最后一次的校对,力求将最好的文章展现给读者。初选被录用,终选没被录用的稿件,学生可选一句自己写的最好的句子发在周报的“佳句精选”栏位。周报于星期五准时出版,风雨不改。
需进行多次修改
按照以上的说法,学生前后对自己的稿件进行了3次修改。第一次是星期一宣布初选名单后,学生回家修改,这一次的修改学生的态度尤为认真,因为关系到第二天的终选。稿件被录用的学生在进行打稿,由本子上的文字转换到输入进电脑的文字,打稿的过程,学生也必将进行多次的修改。被录选的稿件以样报的方式打印出来让学生进行校对则是第三次的修改。学生在写作中学习修改,在修改中学习写作,领会: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
要学生爱上写作,必须调动起学生对写作的发表欲,为学生找读者,让学生透过发表的文章和同学交流。办一份《班级作文周报》,学生是作者,亦是读者。马来西亚的作文教学,需要这样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