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21世纪,实施将近30年的小学课程标准(KBSR)在2011改为小学标准课程(KSSR)直到今年开始的小学标准课程修订版(KSSR Semakan)。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指导方法、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学评估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变。
为了有效施行21世纪教学,教育部开始注入“21世纪教学方式”。学校开始设立21世纪课室:要求教室内各科需设有学生投问题的箱子、学生以举交通灯红色或绿色牌子,表明是否明白教师的教导。
教学重视高思维技能的培养,于是有了KBAT。遗憾的是,培养高思维技能不是为什么,只为打好根基,在新考试格式下考获佳绩,把高层次思维培养的目标直接指向考试。
不仅如此,i-THINK思维图亦是其中一种被推崇的学习工具。学生必须掌握8种不同的思维图进行思考,理清条理和思路。从课堂到学生的作业,再到考试都不难找到这些思维图。
看到了未来的教育趋势,教育部开始让“青蛙”慢慢跳进21世纪的课堂。政府花费了大量的资源推动“青蛙虚拟学习模式”(FROG VLE),为了不白白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教育部设下绩效指标,以确保师生使用这学习平台。教师须通过系统给学生安排课业、测试和创设学习网站;学生透过该平台自学和提交作业。意识到合作学习的必要,课室的桌椅排法也由传统教室整齐的排成行变成多种排阵。
教学形式非重点
以上的21世纪教学的“标志”,每每教育部官员或学校行政人员前来视察教学时,成了评价的标准:在官员眼中,符合以上标准才是一堂21世纪的好课。为此,有的教师会在被视察时绞尽脑汁,根据“标准”进行教学;有者以防官员突击检查,干脆一点,每堂课都这么上。
21世纪的学校已不仅仅是学生吸取知识的地方,而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为未来的世界做好准备。试问把重点放在教学的形式而非教学的内容和呈现方式有意义吗?以这样的标准进行教学真的确保能教出面向未来的世界主人吗?
教师应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而非生搬硬套地把教学内容套进“21世纪教学”里头。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21世纪教学的倡导和改革标志著我国教育新的里程碑,但以上述的标准将一堂课定义为21世纪的教学的课堂,也未免太武断。教师若只是盲从所谓的21世纪教学,也只有名无实,最终效果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