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自己的孩子成为小学新鲜人,这段时间陪伴她完成功课和准备听写的过程中,更深刻体验到今天小学课程经不起学生为何要学、老师为何要教这些的思考。比如马来文听写,在小学一年级的第一个半月,孩子就要进行“Memancing Ikan”、“Menjual limau”等短语等级的听写,而进行方式竟然是老师用华语念出“钓鱼”,孩子要正确的写出“Memancing Ikan”,小学一年级的就要做短语等级的翻译,这才让我惊觉原来今天的孩子要达到优秀的门槛是有多么的高。
为什么我们需要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掌握这样的听写(翻译)短语的能力?听写难道不是听到老师念什么些什么的吗?怎么变成翻译了?如果今天老师念出“洗手”,学生写下“Cuci tangan”是不是就错?一个华小一年级的孩子能够理解“cuci”和“mencuci”的差别吗?为什么一定非得要“mencuci tangan”才是洗手,cuci tangan就不对呢?
当然,以上都是我这个家长一个人心中给自己找的问题,毕竟这些问题并不是一般老师、家长会去思考的问题。或许从老师的角度来说,他们面对庞大的学生人数,以及做不完的各种文书工作,根本无暇去思考课程框架与内容,而且这种层级的事情也不是他们能够影响与改变,只要把规定的工作完成就好。
从一般家长的角度来看,可能很多人的内心也曾有类似我所思考的问题,但为了不让孩子坠入大家口中的后段生、不如人的评价,也只能够硬着头皮往孩子肚子里塞,反正所有小孩都一样要达到这些要求不是吗?既然如此,想办法让孩子符合要求最重要,有什么疑问都先放在一边,分数比一切都重要。
不管如何,老师继续埋头苦干,家长继续强挤硬塞,补习老师、安亲班也会出尽法宝威吓利诱,大部分的孩子终究还是能够满足所有师长们的要求,只是背后或许会赔上他们一辈子对学习的热诚、对念书的感受,这将得不偿失,这正好也是另一位专栏作者陈诗蓉日前一篇反思听写的意义中所探讨的问题。
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要想要改变什么,也不敢奢望要改变什么,毕竟课程架构和老师教学有其考量与压力,自己也很清楚学习过程本来就要经历一些压力和痛苦,只是作为一个看到问题的父母,或许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可能让他们的学习过程不那么难受。
如果一个星期五个马来文听写没办法好好掌握,那学三个好不好?为什么别人家孩子能够完成所有单词短句,自己的小孩也一样要完成呢?全科都拿优等的是少数,一般人或多或少都会偏科,对于相对弱的那些领域只要能够达到最低标准,那又有什么问题?
与其不去思考孩子对学习的感受,反而执着于考试分数,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会抗拒学习,对新知识能够继续抱着好奇心,可以自己好好的安排自己事情,对自己的生活有想法,可以清楚将自己的感受讲出来,这些这些才是一辈子的功课。
今天的大环境已经不一样,我们仍然奉行过去行之有年的模式,短期内看起来似乎很有效率,长期却是磨灭了孩子心中那把火,这不是教育,而是训练。期许我们的社会能够有更多的师长愿意做不同的尝试,慢慢改变这些困境,我们的下一代才有机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