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家档案局近期解密了许多马新殖民时代的档案,其内容非常可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重塑大家对马新历史的认知。
在发现1956《华社备忘录》正本的时候,另一份文件意外地映入我的视线,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惊人往事:英殖民政府曾计划在槟城北海部署核武器,以应对来自北部赤化的威胁并保障其在远东的战略利益。这份文件揭示了国际冷战局势的重要性,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它是如何影响英殖民当局在马来亚去殖民化策略的布局。
这份记载了英殖民核武计划的资料收录于英军远东整体防御计划的档案。二战后的大英帝国可谓风雨飘摇。在国内,惨遭战火摧残之后,经济百废待兴;在国外,国际冷战局势及去殖民化浪潮带来重重挑战。继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及缅甸独立之后,当时的马来亚是大英帝国仅有的殖民地里最具价值的Dollar Arsenal(美元弹药库)。我国有著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如锡矿及橡胶,而英国资本家也在本地拥有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些因素都被英殖民当局所重视。这也说明了为何多份英军的军事计划书里都包含一份详尽的马来半岛战略资源图,用以指导他们的军事部署方略。
既然早前的计划皆著重于传统部队及武器的部署,那核武计划又从何而来?时间很快推进到1950年代中,英国深刻意识到当时的国力已不足以维持在全球传统驻军所需的庞大开销了。尤其是在遭受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的打击之后,英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的国际军事策略,寻找一个既可维持国际影响力又相对经济可行的替代方案。
这时,英国人想到了核武器。在1957年头发布的《国防白皮书》中,英国明确提出以核武威慑力取代传统军事的转型方针。此举不仅能大量节约军事开支,亦能起到战略性核威慑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作为东南亚公约组织 (SEATO)的重要成员,英国计划升级槟城北海的皇家空军基地设施,以接纳当时可携带核武器的堪培拉战机。
时任英国国防部长Duncan Sandys在同年8月访问澳洲时突然提出在马来亚部署核武器的可能,立刻引起了我国各界的强烈抗议。这消息也让联盟领袖尤为震惊,因为英殖民当局在早前的独立及军事协定的谈判中未曾提及该计划。东姑阿都拉曼在应对记者的相关提问时,表示英殖民当局从未向他提及使用核武对抗马共,并强调英国必须与联盟当局进行正式的交涉,因为这攸关马来亚独立后的主权及安全问题。
英方妥协
当时马来亚距离正式独立仅馀12天,而事情的发酵影响了马来亚与英国防御协定 (Anglo-Malayan Defence Agreement) 的签署。这在英国看来是一个不利的局面,因为这意味他们在马来亚独立后的驻军权将无法得到保障。为了维持与联盟的友好关系及保障英军在远东的利益,英国方面在谈判中作出了妥协,并表示他们将不再坚持于北海部署核武的计划。两国的防御协定终于在马来亚独立后的10月正式签署,一场潜在的政治及外交危机也因此得到化解。这份协定后来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五国联防协议》。
档案的后续文件稍微提及英殖民当局曾考虑将核武部署转移至当时仍未独立的新加坡基地。正当我兴致勃勃想继续查阅时,发现了一张字条写著:Closed For 100 Years Until 2058 (封存100年直到2058年)。很遗憾,我们暂时无法了解事情之后的进展。这或许需要之后的学者为大家揭秘了。
因学术研究工作的关系,我非常庆幸有机会接触到英国国家档案局的珍贵资料,从而更深入了解我国历史的多个面向以及鲜为人知的往事。很多事情往往并非表面上的非黑即白。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我将为大家分享及解析更多的解密档案,包括早期的马华及华社领袖如何受到英殖民当局的全面监督等。通过这个栏目,我希望让大家更真实地了解我国的历史,并一起探讨这些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及启发。只有通过反思真实的历史,才能铭记过去的教训并避免重蹈覆辙。仅以此与诸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