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把国语和马来语绑定在一起。对马来语的不屑,即是对国语的不重视。其实,国语是形容词,而马来语是名词。有时候和中国的朋友打交道,会把国语混淆。中国的国语为普通话, 而马来语则是马来西亚的国语。
在数个世纪前,随著郑和下西洋的明代华人,入乡随俗在满剌加(马六甲)定居后,则以马来话成为母语,但又不失大部分中华文化,形成峇峇娘惹文化。
19世纪中鸦片战争打开大清国门,撤销海禁之后,华人开始了移民潮,在世界各地落脚齐家。第一,第二代还是以中国家乡方言为母语,如粤语,闽语,潮汕方言等。几代下来,则是以当地国语为母语。
澳洲,纽西兰,英国,美国等华裔,都以英语为母语。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华裔则以德语。移居日本几代后的华裔则以日语为母语。泰国,印尼华裔则以泰语和印尼语为母语。
母语的广义诠释,是一个民族的语言。狭义诠释则是一个人自幼最通顺的语言。如今,很多马来西亚华裔都没有广义和狭义母语的偏差,因为母语为被列为普通话的中国北方官话。
马来西亚华裔的祖上几代,当移民过来马来群岛时,母语也多不是被民国和中共政府列为普通话的北方官话,而是地方方言。直到今日,很多高龄华裔,都不谙今天的华语,而选择用闽南,海南,客家方言,或粤语沟通。19世纪末,华侨在这片土地设立的学堂,很多是以方言授课。至今,香港和澳门的国立学府,也是以粤语授课。
马来西亚因为有著全世界大中华区以外最完善的华教体系,因此对将国语当成母语的做法非常排斥。这和邻国新加坡,印尼和泰国华裔截然不同,即使到了国外,还是以国语为沟通媒介。
当然,对比与国际华社常态有些反常的民族意识,也是友族马来和印度裔同胞对华裔有所猜忌和顾虑的一点。
只在华社发酵
同样的,很多华裔的资讯来源,政治讯息,娱乐讯息,和其他民族也非常不一样。在国阵执政时期,很多时任反对党领袖都以华语作为宣传媒介,抨击政府对华裔和华教的偏见,不承认统考,没制度化拨款,华校师资不足等。因为国语圈子没能获取讯息,因此此类政治宣传只在华社发酵。
当这些反对党领袖成功执政后,反倒是注重起国语。近期,安华,赛夫丁等部长,都要求注重国语,行动党领袖也用国语对于母语,而国阵时期抨击有关语言的政治话语,截然被遗忘。
现在的友族马来和印度裔同胞,也有开始学习汉语的趋势。但,都当成第二或第三语言。国语还是主要的沟通媒介语。
当有马来西亚华裔,不谙华语/汉语/普通话,而是以国语,英语,方言为沟通媒介时,他们一点都不缺成为一位中华儿女的精神。对于一个在中国以外土生土长的华裔,广义母语可以是方言,狭义母语可以是国语,而英语则是国际语言。
如果我们看到一位马来西亚华裔,能操的一口流利的国语,那么他对马来社群的理解能力,和马来社群打交道的能力,不是一般华裔能及,就如吉兰丹和沙巴的华裔。他们骨子里有与众不同的马来西亚气息,是贯彻全世界中国以外华裔的入乡随俗的精神。我们不应该看低他们,给他们灌上什么花名,而是应该向往他们的马来西亚精神。
马来西亚是我的国家,国语,应该是我的第一语言。母语,对我而言,应该是闽南语。我相信我的祖先没有几代人是会说今天的普通话。英语则是国际语言。但是因为华教和我对中华文化的热诚,所以暂时,我的汉语还是这些语言中最好的。现在我必须恶补我的国语、英语和闽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