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演绎,如今不仅在于搜索、储存、识别、理解信息,按章研判,同时已经足以通过大量亦步亦趋的机器学习,处理语言,分析新知,归纳推理,发现疏漏,未雨绸缪,解决问题。
身处大相迳庭的转圜,新时代的教育之道显然再也不能停留在旧有那一套模式:偏重死啃硬背,复述课本,考取记忆。尽管如此,人工智能仍然不能一蹴而成,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室和读本。
这是因为,少了知识的基础,没了常识的认知,纵然人工智能输出了子虚乌有乃至舛讹百出,草民怎么可能看出虚词诡说和穿凿附会,诸如一眼立马侦破深伪技术(deepfake)合成的“照骗”所篡改的本来面目?
毕竟,天下系统展示的结果,胥视键盘的输入,也就是所谓“废入劣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也。那么,如果有心人恶意地训导机器,试图扭曲事实,最终将会把这个社会引导到哪里呢?
犹如双刃剑
何况,辅以人工智能的功能,动手日常作业,游刃有馀,轻而易举。在ChatGPT键入“日常生活中的政治参与”或者“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与革新”,霎那之间,即可完成篇章可观,论述不错的文字了。但是,学生何曾从中巩固本身应行的学习?
这当然不是刻意指控,人工智能一无是处。恰恰相反,有了人工智能这一把双刃剑,不论教育的广度,还是内容的深度,随之提高。据此线索,举一反三,继续伸展;假以时日,必然大有收获。
借助人工智能的翻译,天下逐步大同,地球共属一村,五湖四海的任何语文可不再是桎梏。谷歌会议,如今甚至可以同步显示所需的字幕,大大方便了国际专家和学者之间年度定期的专业交流。
发展至此,可想而知,各个领域知识翻倍的速度和程度,何止一日千里。昨日言之凿凿的新发现,一经人工智能检测,说不定转身浪影汹涌没红尘,瞬间残留水纹,空留遗恨。
面向这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变化,足以认识,现有阶段,谁也打败不了人工智能。既然如此,我们唯有坦然大度地接受人工智能的到来,辅助教学,提升教育的高度,造福未来的子子孙孙。然则,一旦跌入废入劣出的泥沼,所有智能自然都不管用了。
(本文为2023年华教节特辑系列文章,今年特辑主题为“日常生活中的政治参与”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与革新”,由林连玉基金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