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听过“下流老人”吗?别误会,“下流”一词在这里并不存在歧视的意义,这是来源于日本媒体,描述由于老后贫穷,被迫过著“下流”(中下阶层)生活的高龄者。而“下流老人”问题在全球多个国家发生或即将发生,并对社会带来强烈冲击,也造成了“长寿不一定是福,也可能是祸”的讨论。
在许多国家,由于陷入困顿,且失去基本生活保障,“下流老人”常常出现居无定所、流落街头的状况;并在无法承担高昂的医药及照护费用下,身理上面对痛苦;有者更只能孤独地迈向人生的终点……
形成“下流老人”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经济、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等等,还有一点就是,人类的寿命正与时并进,变得越来越长。根据世界银行的《出身时(年)预期寿命》研究数据,全球范围及马来西亚人平均寿命增长如下:
1960年出生 —— 50.9岁(全球)、56.5岁(马来西亚)
1980年出生 —— 62.2岁(全球)、68.2岁(马来西亚)
2000年出生 —— 67.7岁(全球)、72.8岁(马来西亚)
2020年出生 —— 72.2岁(全球)、75.9岁(马来西亚)
同样来自世界银行的研究数据,马来西亚人在(该年)达到60岁,预计未来寿命可达:
1967年达60岁 —— 男人可达74.5岁、女人76.5 岁
1987年达60岁 —— 男人可达75.7岁、女人77.5 岁
2007年达60岁 —— 男人可达78.1岁、女人79.9 岁
2017年达60岁 —— 男人可达79.8岁、女人81.4 岁
但就数据来看,全球及马来西亚人的平均寿命增长在60年间,分别增加了42%及34.4%,这背后的原因不难想象,全世界的卫生、医疗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运用等等,都让人类的寿命得以大幅延长。虽然长寿对多数人来说确是好事,但要把长寿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福气,必须在财务规划上走得更远,否则积蓄不足以用到高龄就花完,造成老后贫穷的问题,反而会引来长寿危机,出现更多的“下流老人”。
目前主流关于退休、养老的理财规划模式,其实是从上世纪60年代沿用至今的,随著平均寿命的增加,我们也应该进一步思考它们的适用性。
100经验法则
像是多年来普遍被大家引用来进行资产配置的“100经验法则”,根据这个法则,个人投资组合持有的股票比例,应等于 100减去其年龄,例如20 岁时应拥有(100-20)80% 的股票;60岁时股票在投资组合的占比则应降低至(100-60)40%。这个经验法则旨在让投资者随著年龄增长而减少持有高波动性的资产,退休后更多地持有例如债券、货币市场基金等波动性相对较低的资产。
“100经验法则”行之有年,在比对人类的寿命大幅增长的情况后,就出现了理论缺陷。假设一人在养老金有限甚至不足的状况下60岁时退休,不再创造主动收入,投资组合调整至只拥有40%的股票占比,并继续逐步下调,而他的寿命最终达到85岁,这样的投资组合极可能面对成长动能过低,而导致财务支援不足。
要知道,退休后至人生终点还有25年的话,回溯投资市场的历史,大概率还会经历2-4个景气循环,这些景气循环将带来的资本增长,过低的股票占比却很难从中得益。
大家必须知道的是,随著时间的推移,股票的报酬率通常远高于其他资产类别,且优质的股票标的能大幅超过通货膨胀率,而只要时间(寿命)允许,股票投资的获利潜力其实可以平衡投资组合的波动与风险。所以,大家应该考虑勿过早降低投资组合的股票占比,将“100经验法则”中的100上调至110甚至是120,借此保留养老金得以继续成长的机会。
无论如何,若正在阅读此文章的你还年轻,请相信老萧,你应该尽早进行退休金的规划,毕竟与其到迟暮之年,才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调整投资组合,若可以在壮年时厉兵秣马进行准备,那你大概率在未来只会成为“上流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