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槟城的卖地事件严重打击了槟州首长曹观友领导的州政府,令他们陷入贪腐疑云,在这事件上吹哨的虽然是槟州中华总商会,但曹首长却认为这是党内的“倒曹”行动,间接剑指与槟州中总关系匪浅的领袖兴风作浪,借刀杀人,看来行动党内的恶斗,将会在他们两人及周边的组织间继续延烧。
政治上的外围组织,一般指一些与政党关系紧密的非政府或非盈利组织和社会团体,这些组织在外界看来有著自己本身独立的议程,观感上未必是和政党亲密的,但却会在特定的时候发挥关键效用,协助传播政治信息、扩展政党的影响力、帮助他们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甚至可以成为政党的外围打手,打击党内外敌人。
外围组织形成的目的和缘由有很多,当中包括政府或政党主动通过非政府组织收编某些社会思潮或运动的群众;有的组织则是为了倡导特定政策议程,选择与某政党合作推动政治诉求;另外更有些组织存粹是为了获得行政便利或好处,而选择做了政党外围的政治爪牙等等,所以政党和外围组织的关系,有著主动、被动及相互利用的切换关系。
但无论这些外围组织的存在为何,他们都是政党或政治领袖行使政治手段的其中一个重要媒介,就以舆论宣传为例,与其自己老王卖瓜,聪明的政治人物更倾向于借助党外人士的推崇赞誉,让普罗大众听起来更能信服;同样的,与其政治领袖自己去恶意贬低对手,以外围组织发动对政敌的攻击也会更有杀伤力,打击对手声誉事半功倍。
此外,由外围组织发动的政治诉求,在观感上自然而然少了偏颇的政党色彩,会让社会中的中间群众更容易接受,推动诉求的过程中建立跨政党的群众支持力量,而政党随后再紧随附和,顺水推舟,让自己成为该议题的积极带动者,进而赢得这些群众的支持与动员力量。
政治人物爪牙
尽管与政党合作对于实现政治目标可能更为有利,但这些身为公民组织的外围团体也需要考虑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合作也终将导致该组织的独立性和中立性存疑,更可能会因政治争议而导致声誉受损,如果双方的合作不是建立在公平的框架内,这些外围组织难免只能处于被动位置。
在政治斗争的舞台上,政党和外围组织的互动本来就很普遍,惟有些时候当外围组织成了政治人物的爪牙,用于打击党内敌人的时候,则难免曝露了政治斗争最丑陋的一面,这些爪牙通常只是政治领袖的附庸,不以理念为倡导目标,只为政党或政治人物执行任务,看在明眼人眼里绝对是形象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