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忘记才是。——《CoCo寻梦环游记》
为了与高二学生探讨生命教育中的死亡议题,我在课堂中抱著一丝好奇问同学们:“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在小的时候,当家里或身边有人往生了,你非常地好奇,内心百般的疑问,但是却被大人告诫,小孩子不要问太多,不要看也不要靠近的,请举手。”
几乎一半以上的同学都举手了!
这样的结果跟我预期中的一样,这就是我们记忆中对“死亡”的印象。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文化中,我们总是尽量避免谈论死亡,更害怕去面对死亡。尤其在华人文化中,死亡更是被看作一种禁忌和不吉利的事。
身为辅导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死亡对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必然的过程,因此,我可以通过课程去教会学生认识、接受,到最后的面对死亡。对于懵懂的青少年,我在生命教育的课程上,一贯偏向于体验或是感受型的活动设计。因为,我认为这样的方式比较能够触动学生柔软的心。
体验活动能够唤起学生们的感受,并借由个人经验的连接串起内在的记忆,进而达到引导学生激发自己内心的力量。以低年级的学生为例,可以引导他们从死亡议题的绘本、电影欣赏等开始体会与思考,而对于心智较成熟的高中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设计自己的墓志铭或墓碑及写遗书的体验课。
学生通过对墓志铭的认识,了解死亡是生命中一段历程,进而在书写墓志铭及遗书的作业中,经由对自己生平的简述,以及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事物的回忆,看见自己的信念与未尽事物的反思,思考自己在生命结束前,能够为在世者留下些什么。
我带领过的几个班级上课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都会认真地写墓志铭与遗书,甚至有学生边写边流泪。
思考死亡
对于中学生来说,要他们静下心来思考死亡议题,老师在铺陈的部分必须结构化,一步一步的引导他们进入主题。
有学生在课后的反思中表示:一念生,一念死。死,或许是下一次生命的起点,但每个人的人生必定只有一次,即便有下一世也不再是这一世的自己。好好活著,珍惜生命才是我们该做的。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谈到生老病死,更知道人终有一死。但这堂课也让我们有了一次深入讨论死亡议题的机会,也对死亡有了不同的理解。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有的人觉得活得越久越好,有的人却觉得生不如死、活著好累。
没错,课堂就是要让学生有这样的反思与感受。
借由课程的引导提供学生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死亡,让学生们有力量坦然地面对人生突如其来的告别场景,并因为与死亡靠近,而能深刻地感受到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身为辅导老师的我一直觉得,生命教育若能做得好,学生能够从课堂中学习并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可贵,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就能够有多一点的同理心,校园、人际霸凌的行为以及性骚扰等问题就会减少了。
(本专栏由董总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