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位读者,他们在脸书上见到由本地知名报刊投放的广告,该报刊与某知名投资大师联合开设了一个“投资聊天群组”,欢迎普罗大众加入并学习股票投资,而该大师也会不定期提供“投资贴士”给加入的会员。他们加入后,虽然心有疑虑,但还是打算听取该“大师”的投资建议,想要先投入一笔小钱试试看。这两位朋友出手前,不约而同地向老萧询问意见。
老萧及时制止了他们,因为这明显就是诈骗集团设下的陷阱。其实只要多加留意,就会发现近期社交媒体上,充斥著这类型的诈骗广告,不法份子仿冒知名的报章、网站及个人,营造充满权威性的虚假环境来引人上钩,但只要点击查看投放广告的专页页面,就会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本地的各大报刊,它们在脸书上的专页,名称后会有一个蓝色的小勾勾,作为官方的验证标章,如果没有见到这个蓝色勾勾,那就几乎可以断定是仿冒的了。
与这两位朋友交流的时候,老萧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当面对诱人“投资机会”又担心上当时,他们都愿意投一笔小钱试试看,去验证结果。老萧相信还有很多人有这样的“试水温”思维,一旦实证“回酬都有收到”、“很稳很准时”,真的“很好赚”,就代表该“投资产品”很可靠,可以进一步加码投入更多的金钱。
这种“试水温”的做法,其实是大错特错,且容易引来巨大危险的思维与投资决策方式。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所著《黑天鹅效应》一书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想像你自己是一只,在农场悠哉过活的火鸡,每天都会有友善的农夫给你准时喂饭,让你饱食终日。就这样,在这个农场,你感到舒适、安全又自在,度过了999天。在第1000天到来的时候,一如往常等待投喂的你,等到的却是手里没食物,但却提著屠刀向你迎面走来的农夫,这一天,你成为了感恩节的桌上大餐。对你这只火鸡来说,这一天是“黑天鹅事件”的降临;但对农夫来说,这只是必然的结果。
从这则故事,我们就能总结出,利用“试水温”及个人经验作为决策判断依据有多不可靠,非但无法客观地证明安全性,也很容易被自己的错误觉知所误导。
个人经验局限
同理,那些明知是诈骗如金钱游戏却依然加入,自认能在崩盘前套利离开的人,其实就是猜测哪天会是感恩节的火鸡,但却忘了自己身处弱势,而农夫也并未向谁承诺过,非得在感恩节那一天才将火鸡给宰了。
当然,个人经验并非完全不可取,至少通过“试水温”,我们能从零到一去理解一项投资的运作原理、手续流程,从而累积实际投入的个人心得,但通常这只能提供我们体验上的比较,例如A基金公司的界面比B公司的好用;却无法得出A基金公司产品的安全性及回酬比B公司来得优秀的结论。
所以,判断该不该大举投入一项投资计划时,我们应该花心思去了解计划是否合法、监管的单位是谁、投资的标的有什么、投资风险包含什么,及主管的单位或个人,他们的背景、经验及履历等等。如果资讯有所缺失或不可信,无论回酬预估再高,都不应该构成投入的理由。
切记,诈骗集团就是喜欢你“试水温”的心态,这样他们才能给你感觉舒适的“温水”,接著就是“温水煮青蛙”的时间,之前再如何稳定、再如何好赚的节奏,终将把你带往被“煮熟”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