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萧替几位著眼于提早退休的朋友们,提供财务规划上的建议,咨询时发觉大家往往都忽略了两个重点,老萧相信,这也会是更多人有必要去思考的,因为这牵扯到影响退休的首要因素,及规划时的思维模式。
什么是影响退休财务规划的首要因素?答案是通货膨胀。假设你从30岁开始每个月定期定额投资2000令吉,长期平均年化报酬率为8%,经历了20年,50岁时退休,你累积了约118万令吉,届时每年以4%的提领率从资产中套现的话,等同于每个月有接近4000令吉可以花。
乍看之下,现在每月坚持存下并投资2000令吉,20年后可以每个月有4000令吉可以花,感觉相当不错,但将通膨这个因素考虑进来,你会发现,20年后的4000令吉,其购买力已今非昔比。如今能买到500份椰浆饭的4000元,20年后,只能买到不足200份了。
从俄乌战争爆发至今,大家都能明显感受到剧烈通膨、百物价格上涨的可怕,但这不代表没有“黑天鹅事件”发生时,通膨在日转星移中的缓步上扬,我们就能安心和忽略。所以,考虑到随著时间的推进,薪资及收入将有所增长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每几年就增加定期定额的数目,例如现在每月收入6000令吉定投2000令吉,未来收入增长至9000令吉时,可以分配同样三分一占比的3000令吉来继续定期定额投资。
不仅如此,通常人们在收入提高后,生活水平也会跟著提高,过更好的生活意味著支出也会水涨船高。想要在退休后,能维持与退休前相同的生活质量,自然就不能死守20年前订下的定投数目。
另一个重点,临届退休提领期的资产配置,不宜仅著眼于过度保守的资产类型如债券;提领来源也不应设限于股票股息、基金分利、债券派息、定存利息等固定收入。为什么退休后仍必须有一部份的资产保留在股市?因为相对于通常在高通膨时期表现差劲的债券及定存(利息抵不过通膨率),股票才有机会让资产持续增长,而且同时具备抵抗通膨的性质。
思维误区
至于提领的部份,有些人说,如果有100万令吉,投资高息股或高分利基金,每年派息或分利6%,就有6万令吉,代表每个月就有5000令吉可以花。这是一个思维误区,因为今年派 5%,并不代表年年都有5%,如果明年只派3%,每个月就只能花2500令吉,这巨大的落差要如何弥补?此外,假设我们选择的统统是派息高,但成长幅度低于提领(派息)率的资产类型,就意味著资产规模会不断缩小,我们在退休后还有好多年需要生活,万一钱在人还健在时已经被这样领光,那该怎么办?
所以,我们应该在乎的,是我们累积了多少资产,及是否能持续成长,这样才能真正为我们的退休生活,提供更多的保障,而不是派息、分利这些“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固定收入。当然,退休后的资产配置中,如果股票型的资产越多,面对的波动风险也就更高,务必在资产增长和波动风险之间取得平衡,能每晚都睡好觉而无需担心受怕的,才是理想的投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