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著作《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里头有一句话: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捡;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
觊觎(念ji-yu ,音同“鲫鱼”),乃本地大马人在言语上甚少用的字眼,文章里则可常见。字典里的解释是:若用在动词,就是“企图获取(非分的东西)”的意思,如“觊觎某高职位”;用于名词,则是“非分的愿望或企图”,如“心怀觊觎”。以平俗白话诠释,就是“对某件事物虎视眈眈”的意思。这是一个贬义词,换句话说就是“欲获取某件原不属于自己的人、事、物之企图”。
我们周遭与“觊觎”两字相关的案例,多得不胜枚举。
2020年2月21日喜来登政变事件所导致的政治危机与僵局,起因就是因为一些别有心计的政客们,觊觎政权与高职所致。土著团结党和人民公正党内部阿兹敏派系退出希望联盟,加上人民公正党内部派系斗争、马哈迪数次延迟交棒给安华担任马来西亚首相,以及他本人辞去第七任马来西亚首相一职等等,局势错综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归根究底,国家面对如此政治危机,不外是政客们对权力与政权之“觊觎”二字作怪。
社交圈里,尤其是社团组织中,某些高职由于受到一些要员之“觊觎”而产生了剧烈竞争,轻则闹得不欢而散,重则导致社团内部意见分歧、团队分裂。这类事故,尤其是在华社团体之中,案例比比皆是。
运动竞赛场所、艺术圈、文化领域等,觊觎这字眼都挺普遍。竞赛中的“兵不厌诈”伎俩,艺文圈的“文人相轻”,许多也是因为觊觎对方的荣誉、名声等而导致采用的不恰当竞争手段,这是挺哀婉的。
若从佛学角度来看,觊觎乃因“贪”念而起,是三毒(贪嗔痴)之首使然。若要消除“贪”之祸害,则须从三学(戒定慧)之首“戒”行之。以戒去贪觊觎不滋,天下乃太平。然而,这是知易行难的观念,人性本贪去之(贪念)实属不易,若没有很高的智慧与定力,难为也。
从我所熟悉的马六甲政坛近日州、国选举可看出,一些胜出的阵营或个人,他们的成绩非以觊觎席位与高职所可以成就者,而是平日努力为民服务深得民心始获得多数选票,人民所回馈的选票,为大局说了真心话。
听闻有些政党在改选中,用了不当手段暂时夺取领导权,而这胜利可说仅是短暂的。因为从大马政治演变中,从早年的苏丹制、到殖民地时代、一党专政、两线制乃至今日的联合政府,我国人民在经历过丰富的政治演练中对事变得愈加成熟。居心叵测的政客们须知,经历过这么多的政治动荡,金钱政治以及卑劣的斗争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若要争取政治成熟的人民选票,经已不太管用,非得有一定的服务表现不可。引用鲁迅大师之言论略为改之:从政者,人民之公仆,可容地位之显赫,不容别有居心者之操弄;可容异己者之统合(联合政府),不容恋权者之觊觎者也。
政治人物若真要心怀权力之觊觎,自己则须从全心全意爱民、努力为民服务著手,始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