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从小到大,我都不太喜欢农历新年。或许,很多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卫道者,看到这里就已经准备破口大骂。
不是不爱传统,不是不爱文化,也不是不爱习俗,但很多传统、文化和习俗,总会让我胶在很多的反思中。尤其是在很多的繁文缛节里,让我看到了性别差异与待遇,让我不禁想:我要让孩子传承所谓的传统(但接受当中的性别差异),还是要他们离经叛道呢?
中国一名来自山东的30岁女子在农历新年期间返乡过年,却遭父亲怨年纪大了仍没有对象,结果带著许多礼物返家的她被赶出家门,落得“有家归不得”的窘境。最糟糕的是,这名女子的妹妹还拿出手机录影,戏讽姐姐“不知道爸爸是嫌弃你一个人回来,还是嫌弃你带的礼物太少”。
为何大龄女子回家团圆也要被歧视?歧视她的是自己的父亲,落井下石的是她的妹妹呀!由此可见,就算同为女性、同为亲生姐妹,但在传统男尊女卑的家庭里长大,女性也不一定会为其他惨遭传统观念而面对歧视的女性所辩护,甚至还浑然不知自己竟成了加害者。
就算是婚后,不少女性应该都面对过被催生的场面。生了女儿,问怎么不追个儿子?生了儿子,问怎么只生一个?如果已婚没生育,派红包时又是另一种压力。仿若不生儿育女,错都在女性。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或许,长辈们只是为了找个话题来攀谈,但你懂这对多少已婚女性造成多大的压力吗?每对夫妻都有自己的考量,也可能有各自的问题,更不可能自由掌控生儿育女的事。更何况从科学的角度,决定性别的染色体乃由男性的精子所影响,而且生育之事也不是单方面或怀胎十月的事罢了。
当然,说到所谓的传宗接代,一顿年夜饭就夹杂了多少的性别差异。犹记得农历新年前,我看到一篇《女人过年五禁忌》的文章,列举的禁忌包括年三十不能回娘家、年三十晚不能看娘家的灯火,因为“出嫁女子不能看娘家灯,看了娘家的灯会死人”。
传统禁忌
这些所谓的禁忌里,骨子里的想法就是“嫁出去的姑娘犹如泼出去的水”,认为已婚女性在年三十晚返家会将霉运带回娘家,并带走娘家的财运福运。其他禁忌尚包括女人忌出门拜年,也不能参与敬神祭祖,否则会亵渎神灵,为家族招来厄运。
就算是现今社会已不再有年三十回娘家而带霉运返娘家的想法,但正因为出席团圆饭和初二返娘家的习俗,多少家庭囚困在传统习俗而无法真正团圆呢?
如果有儿有女,女儿团圆饭需回夫家共聚,初二才能回娘家,但却轮到媳妇也要回娘家,怎能真正的团圆呢?如果全是女儿且都已结婚了,那可能在初二才能盼到团圆,但若老伴早逝,华裔最重视的除夕团圆饭岂不剩下一个老人家?
记得有个朋友在脸书写了一段文字,尤以让我感触:妈妈婚后就不曾再和她的兄弟姐妹们吃顿团圆饭。虽说团圆饭的传统源远流长,但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过:这个传统埋藏了多少女性的心酸与无奈?
“最美好”的场景应该就是全生儿子,那除夕团圆饭和年初一肯定是人强马壮的大团圆。想到如此的场景,你就会明白为何以前的社会重男轻女、为何也会有年三十回娘家招厄运、初二回娘家的说法和习俗了。
写在初三,谨以此文提醒自己:媳妇也是别人家的女儿,以后如果孩子婚后离乡,那我的女儿和儿子两年一次陪我吃顿团圆饭就好,毕竟他们的伴侣也要和家人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