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全面开放的首个新春佳节,透过响彻云霄的炮竹声散发著浓郁的新年气氛。然而,伴随而至的也包括了连绵不断的豪雨。冷冷的天气冷却了不少人那颗想要出门拜年的心,毕竟下雨天出门确实不太方便。
国内不少地区因此沦为水乡泽国,当中柔佛州的7个县属已经“沦陷”,被疏散的水灾灾黎,截至1月27日早上超过5000人。州内不少河流也因为长时间倾盆大雨而处于危险与警戒的水平。
对不少人而言,这是久违的情况。一般上,印象中的农历新年佳节期间都是春光明媚,大家伴随著春风快快乐乐地出门拜访亲朋戚友。这情况显示了气候变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国家水利科学研究院(NAHRIM)的预测,马来西亚部分区域的降雨量将于21世纪末提高23.6%,而且雨势只会越来越大。比起上世纪70年代的类似雨天,三小时的降雨量大幅度提高逾29%。
为了追上时代的进步的脚步,城乡发展计划陆续展开,但是目光一般都要么聚焦在建筑的高度,要么著重在建筑的外观,排水系统则往往沦为被忽视的一环。完善发展规划的欠缺,也成了一雨成灾在我国似乎变得越来越普遍。
通过妥善的防洪计划,如:增设更多绿地、建设防洪堤、增建蓄水池等,有结构性地减缓低地地区的水灾及闪电水灾问题,减少河堤内的受灾居民、财产损失及公共设施的损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预防胜于治疗,年复一年地不断在救灾与赈灾的循环当中,只会平白地损失了大笔资金,甚至造成人命伤亡。
民众角色
同一时间,普罗大众也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当中最为简单的莫过于发挥最基本的公民意识,那就是不将垃圾随手丢弃。当大量的垃圾堆积在排水系统中,将严重阻碍水流的速度,甚至造成阻塞。或许有人认为一点点垃圾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但是当人人都有同样想法的时候,后果将不堪设想。
水灾在我国虽然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国人醒觉意识依然相当欠缺,有民众甚至对国家灾难管理机构的存在一无所知。或许,政府在其所扮演角色中有所缺失,但是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善用科技,去了解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时,应该如何采取相对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