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宽柔二小拟在酒楼办毕业典礼一事见报后,引发华社的广泛关注与议论,除了针对宽二事件发表看法,一些网民也分享了各自州属,不同学校的做法,当中有理性、客观的讨论,也不乏尖酸刻薄的言语。
有人说华小常有捐款活动,需要家长掏腰包,不再是“平”(贫)民学校了,据说还有华裔家长为了降低经济负担,而选择把孩子送进国小。
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华小会给人常讲钱的感觉?我因为视察实习学员教学,而常有机会进入不同的华小、国小,尝试根据自身的观察,提供一些信息,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思考。
有机会踏入华小的朋友,只要稍加注意,就可发现近年来,好些华小的课室已陆续装上液晶显示器(LCD)或智能白板(Smart board),反观国小几乎还沿用传统的黑板、粉笔,在我视野所能及,还没看到有在课室用智能白板的。提出这些不旨在比较优劣、高下,纯粹想让大家看看两者在硬体设施上的差异。
同样是公办学校,一些华小还仅属于半津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有一次我的马来同事,从某所已全数换上精明课室的华小视察回来后,惊叹不已。他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在华小并不罕见。
我不曾调查,却知道这是因为背后有董事、家协,还有家长的支持、资助。相信读过华小的朋友都知道,除了硬体设施,董家协也常赞助校内各项活动,奖品、奖金,还有一些设备的保养、维修费。
事出必有因
你说这是不是导致华小常要求捐款的主要原因呢?而家教协会,是不是也常给人一种得不断找钱、出钱,只适合有钱又有闲的人参与的印象?我发现许多父母都不怎么踊跃参与家教协会,就算是一年才一次的家协大会,出席者也常是寥寥无几,猜想一些家长可能从孩子入学到毕业,都不曾出现过。
家教协会旨在协助提高学生福利,促进学校发展。除了满足物质需求,提高硬体设施,改善教学设备(参见《1998 年家长教师协会条例》之协会宗旨:b,e项), 也包括协助软体建设,与教师交换意见、提供看法,以提升学生教育水平(《1998 年家长教师协会条例》之协会宗旨:c,d项)。
在教育尚未普及,家长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的时代,家教协会大多只是发挥提供金钱支援的角色。而今教育需求已产生变化,课室前的黑板已换成智能白板,家协的角色是否还应当像过去一样,只管负责募款筹钱,关注硬体设施?至于家长,是否应该把家教协会当作是少数人的事,事不关己?如果连家协大会都不愿出席,又如何票选出能代表大多数家长的理事,与校方沟通交流,表达心声呢?
我们常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并总以注重孩子教育的民族精神为傲,同时不忘相互警惕,华文教育得来不易,需要用心守护、传承。守护不是因循守旧,传承不是简单复制。就因为知道华教的存在并非理所当然,我们更应该开展理性对话,在反思中前进,在超越中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