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近颁布的2022教育课程标准,把“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抽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一门课,规定中小学每周必须安排至少一小时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涵盖日常劳动、生活劳动和服务型劳动的课程,例如烹饪、整理收纳、打扫卫生、种菜养殖等。
这项定于今年9月启动的新课程发布后,引发热议。从社交媒体上的回响看来,虽然有部分家长担心形式大于实质,沦为匆匆走过场的“拍照交差,或变相成家长的一门“新功课”,但普遍上还是赞成者居多,被认为有助解决现代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问题,促进全方位发展。
原则上,相信不会有人反对让孩子学习劳动,也不会否认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学会做事做人,和读书考试一样重要。但是否需要把它纳入课程,成为正规教育的一部分,却值得商议。
大家都知道孩子的养成需要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除了到学校接受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的正规教育,孩子也须从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汲取成长的养分。非正规教育是正规教育以外所进行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如校外课程、课馀兴趣班等,而非正式教育则是源于日常生活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学习资源、学习机会,主要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组成。
这三者就像一鼎三足,需要紧密配合,又得有所分工,各司其职。把必须扎根于真实生活才有意义的“劳动“纳入课程,是不是越俎代庖,夺走了原该由家庭担负的职责,导致家庭教育缺位问题更严重呢?
在民风淳朴的年代,孩子们的学习并不拘囿于课室。放学后,整个社区,整个天地都是可探索、学习的课室。当时虽然没有CCTV,但左邻右舍,还有整个住宅区的人,都可能成为父母的“耳目”。
非正式教育空间
随著时代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不难发现孩子得到非正式教育的机会已越来越少,因为大人都忙不迭地用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把他们的时间填满。只要大人觉得重要、有用的,就会想尽办法把它“包装”成一块块知识,纳入课程。要提高棕油价值?纳入课程!公路安全意识很重要?纳入课程!要解决校园霸凌问题?纳入课程?孩子需要性教育?纳入课程!在这个知识爆炸,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对孩子有用的知识数之不尽,需要学习的技能何其多,真需要把它都包装起来,搬进课室,由老师来教导吗?孩子必须正襟危坐地呆在课室里才能学习?
世界很大,课室很小。孩子需要接受有系统、有组织的制度化教育,但那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孩子的童年需要的不止是有形的课程,家庭、社会、大自然都是重要的非正式教育空间,是没有围墙的课室,可补上课本所无法给予的,让学习变得更多元、更丰富、更有趣。与其让课室成为孩子的世界,不如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