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包括文字对于塑造一个族群是非常关键的,之所以,有学者认为中国之有汉族,恐怕与汉字息息相关。
古代因通讯科技不发达,所以即便有“正统”的雅言、官话等,然中国幅员辽阔,实难以通过一种权威的口语把所有人整合起来。但在中央的统一管辖下,加上早熟的造纸和印刷术的助力,汉字能通行“天下”,各地使用的汉字和接触的汉文典籍基本上差别不大,所以渐渐就通过汉字所建构、传递、熏陶的文明而形成了一个“汉族”(当然古人并无今天之汉族概念)。
事实上,使用汉字的不仅是中国人,早期也有日、韩、越、琉球等地的人使用汉字,惟因古代汉帝国的政权扩张有其限度,中央“鞭长莫及”的地方,就能自行发展出虽以汉字为基,但却融合了本土语法、词汇,乃至自创汉字的语文,如日文、汉谚文、汉喃文等。加上这些地方后来也开展出本身独特的经典,所以不一定纯受来自汉地的经典熏陶,于是就没能被“汉化”了。
质言之,即便归顺中国,在帝国版图内的一些地区,由于地理、生态、经济、风俗、宗教等元素的差异太大,尤其加上中央往往只是“挂名”统治,对非汉人社会采取“放任”或“保护”政策,汉字和汉典也就无法实质影响当地社会,如蒙古、西藏、新疆、苗疆等地。更甭说中国后来也不一定是汉帝国,同时也曾是“金帝国”、“蒙帝国”、“满帝国”等,所以政策上不一定得支持汉化(甚至有时候还刻意打压汉人和汉文化)。
不管怎样,汉字所建构的一套文明(包括已被内化的外来元素,如印度佛教和胡人文化)毕竟太博大精深了,如蒙满帝国等实际上无法漠视,遑论替代之,所以大体上还是保持、借鉴、学习、应用之,甚至后来还成为其大统的主要赓续者和捍卫者,如清室。反之,西风东渐之下,尤其在上世纪,一些汉人更对传统的汉文明毫无信心,甚至嗤之以鼻,热衷于全盘西化。
今天,汉字和汉文明当然还活著,不过其实也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不仅传统的汉文(文言文)已很少被使用,汉文原典也不太多人阅读。今人使用的汉语和所谓中文,多少已被“现代化”,形式和内容不一定很能延续或代表传统汉文明。但是,只要汉字还被集体使用,有关群体与汉文明的脐带就大致上不会断,传统被保温,乃至复兴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人类共同体
汉字还在,那汉人呢?其实今天所谓的中国汉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汉人。汉人很难用现代的民族概念来定义,毕竟古代的汉人实际上是由不同地域之多民族渐渐融合而成的,是一种动态、开放、进行式的文化融合体,更类似上古的“希腊人”、“罗马人”、中古的“阿拉伯人”,乃至今天的“法国人”、“美国人”等。
坦白说,今天最接近古代汉人意义的,或许是“华人”(如果不坚持使用汉人一词的话)。至于“中国人”,虽说于文化语境及意义上确有其根由和相干性,惟毕竟“中国”早已变成现代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对中国以外的汉人后裔和汉文化认同者恐怕不太合适。
古代的帝国已亡,而今是民族国家的时代,但帝国的创造也变成人类的共同遗产。诚如汉字是世界的,从古代延续下来的汉文明也是世界的,所以汉文明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不论是汉人或华人,也都是世界的。总之,“文明”和本质的“人”,都应该是超越“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