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言之,固打制不过是一种试图用来平衡在“自然”状态之下所可能产生的某种“不健康”——或说“不公正”现象的“人工”制度。
其实何谓“自然”,本就难以釐定,恐怕事实上并没任何社会现象是绝对“自然”的,再怎么自然的社会现象细究起来,都有人主观介入及设定的因素存在。比如说“男主外,女主内”的制度,于过去,乃至现今某些社会中,还是被认为是“自然”——或说符合“自然”的,然实际上不过反映了男性对社会的霸权掌控,硬把女性排除在公共空间及权利以外。职是之故,思想进步的现代社会一般都会承认男女平等与平权,视“男主外,女主内”为落伍、迂腐,乃至霸凌、奴役。
贫穷是跨族群问题
无论如何,于某些社会,由于男性“主外”太久了,“先天”上便占尽了各种起点优势,因而比较容易于社会中“出人头地”,女性则得面对重重制度化阻难,仅有少数不凡的“女强人”得以与男性平起平坐。是以,居于理解、同情女性的起点弱势,有些社会便会制定性别固打制,于一些机会、待遇或设施上规定保留一定百分比予女性。
惟如此照顾女性的固打制,可说是违背平等与平权原则吗?一定程度的确是,但却又符合社会应当扶助弱势者的公正原则。社会若明知女性面对起点上的不利处境而又不愿出手相助,那方是不公正吧?简言之,固打制不一定是不正确、不好的,虽说它也并不完全正当及有效,如何应用之来寻求社会公正,就得看一个社会“拿捏”问题和事理的智慧了。
显然,本国所推行的固打制,最大的问题,还是受种族主义“污染”,以致一开始就被政治化,而且是民粹政治化了。它从一开始就不完全是为了解决弱势者的社会困境,而同时更为了壮大当权者的政治资本。毕竟当时统揽大权的执政党可是种族性政党,即便不是无知,但私心作祟下,还是会选择把国家体制进一步种族化,以捞取民粹化的民意作为权力底盘。
实际上,与上述女性问题同样的是:我国一开始,贫穷就不是哪一个族群单独面对的问题,而是跨族群的。不少新村里的华人就穷得相当明显——连土地都无权享有,而大多数印度人也只是底层劳工而已。相信早年的政治领袖们并非不了解事实,而是刻意漠视之,违背良知地选择了一条种族化的政治机会主义方便途径。
换言之,自513事件之后,种族主义的逐步建制化便在国阵政府的主持下开始了,种族固打制便是其结晶。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种族固打制实是国阵趁机插入以催化并巩固其统治正当性的政治筹码,也是其在政坛得以屹立不倒的武器(毕竟能迎合最主流的民粹情绪及思维)。
当然,一个问题是:种族固打制,乃至种族主义是否反映民情?国阵是不是只是“无奈地”做了广大老百姓要其做的选择呢?这问题老实不易回答。
但肯定的是:种族固打制推行几十年,所造就的“固打制世代”,被分裂成两边,一边极度反感,一边则极力拥护(毕竟是既得利益者)。社会因而撕裂、对立,但渴望权力的政客又哪会在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