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标题恐怕要受责难。我的确也有过这样的经历。那是多年前应文冬佛教大学的邀请谈生命教育,我提到这个观点,结果事后被参与者批评“不认识佛法”,“不懂什么是修行”。对他们来说,诵经打坐就是修行。
《五灯会元》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老太婆建茅庵供养一位和尚,平时都差使一位二八佳人送饭服侍。二十年后的一天,老太婆叫女子送饭时,抱住和尚看他的反应。女子依言抱僧,问他感觉如何,那僧人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意!”老太婆听了,非常生气,直斥和尚是“俗汉”,把他赶走,并一把火烧了茅庵。
我和这个典故非常相应,一听就懂和尚为何被骂“俗汉”。修行绝非往“死”里走,尤其是禅宗,更要枯木逢春,“大死一番”后必须重生。重点不在死,而在生。修行进入“万念俱灭”不过是个过程,必须要打破黑漆桶,突破困境回到生活,才算真功夫。和尚只顾自己,不理会年轻女子的行为,不过是个自了汉。
直面生活 处理问题
后世大概也有很多人参不透这个典故,狗尾续貂地讲后续。有说和尚回头求情,再住茅庵。三年后,老太婆再考他。他对女子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莫叫你家婆婆知。”天!这可越描越黑了。修行那么难明白么?
我们常错把有形式的活动当成修行,忽略这只是手段,锻炼心志才是目的。丹霞烧佛像,慧能不打坐,在在点破常人的执著。我总认为智慧是在能解决问题,而不是安止心念,避开问题。没有直面生活,处理好生活问题的,都不是真修行。
我的学生常常不舍得毕业,希望一辈子当学生学习。这要被我斥责。天底下谁有那样好的福报可以挥霍?学习不过是个过程,时间到了就要毕业,就得投入服务,验证所学,并转化为一种实践力。修行人亦然,不可以一辈子闲居静处,息诸缘务。
先秦有个杨朱,就算拔一毛可利天下的事,他也不为。有人将他视为道家的始祖,因为这种顾好自己的作风,更符合任运无为之道。老庄还留下著作劝勉世人呢!佛教的修行人,当然也可以向杨朱看齐,选择林下水边享受修行去,但不该成为教内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