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权力越大者责任越大,也更应被严谨监督其所作所为。本国原本也应当如此,然而第14届大选前,部分人也抱持如此观点:反正大部分人都在监督当权者了,所以本身就“反其道而行”,紧盯在野者,对之百般检视、针对、苛求,乃至有点到见缝插针、无风起浪的地步。
不过,大选之后,虽然作为当权者的希盟被极其多人监督、批判,乃至声讨,惟却不见当初某些“反其道而行”者坚守其原则,继续选择针对在野者,足见所谓“反其道而行”,显然不过是其人“自我正当化”的幌子。
事实上,相比于国阵政府,当前的希盟政府还真的有点“弱势”,决策和行事经常被在野者牵制,乃至钳制,以至若非卡在半途,就是干脆U转。如说废除死刑、签署“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ICERD),乃至承认统考之事,都是典型例子。换言之,我国眼下的反对党看来相当不弱,尤其如巫统和伊党,还通过合作壮大了实力,动辄呼风唤雨的。
“改革者”形象难强势
希盟政府的相对弱势,除了资质和经验不足之外,还因其一开始就以“改革者”的理念和形象出发,所以自然不能重蹈国阵的覆辙,包括采用各种夹带浓厚种族主义、宗教主义、民粹主义的一党独大及强人专制行事手段。是以,希盟一开始是计划推行各种民主化、自由化、平权化、法治化改革的——至少已在竞选时如此承诺。如此政府有别于改革前的“大政府”模式,自然是要走向相对弱势的。
无论如何,事情发展到今天,相信人们应该已看到:除了希盟自己内部涌现反动势力而干扰、稀释了一些改革尝试,在野的反对阵营中,反动势力则更加嚣张,特别是巫统和伊党公开牵手后,一再渲染“马来人和穆斯林危机”,借之施压,甚至威吓弱势政府,迫使一些改革势头被歪曲、阻挠,最终被夭折。且相比于责任较大、顾虑较多的当权者,这些在野者在包袱较轻之下,更是任意妄为、口无遮拦。
质言之,作为推翻“不正义”的前朝的希盟“改革号”政府,无论是在情理上、道义上,或是策略上、技术上,即便一些改革已大打折扣或胎死腹中,但也不可能完全回到以前的大政府模式。惟维持目下的弱势政府状态,则肯定要不断面对在野势力的强力挑衅、施压、牵制、干扰,不仅有时寸步难行,甚至还可能被其牵著鼻子走。
职是之故,相比于国阵执政时期,看来人们更有理由同时严谨监督在野阵营,而不能光把焦点都集中在当权者身上。在弱势政府的时代,对在野者过于松懈大意或宽厚仁慈,恐怕只会纵容更保守、封闭、极端的反动势力逐渐坐大,最终把国家拖入万劫不复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