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华社某些人似乎对强调和宣扬“马来西亚人”之身份有点“敏感”,唯恐尤其是某些政治人物的如此论述和动作,实际上乃对坚持、捍卫、争取华人权益的一种漠视、推宕,乃至否定。
甭说,马来西亚人的国籍身份和华人的族群身份之间并无矛盾和冲突,不存在非此即彼之关系,乃至两者同时并重,反而会对后者有更大的帮助。毕竟不管是从自我或他者的角度来看,华人作为马来西亚人的身份能够更被正视和承认,只会有助于提升华人对国家的认同和参与。那为何“突然间”华社之中会掀起上述敏感呢?
显然,华社中不少人长久来一直对本身的公民地位和权益未受到公平对待而有些不满,如此不满自然会积累、发酵成一种集体的命运感和危机感,容易被勾起某种民族意识和情绪。这种意识和情绪反映在政治上即是各种以民族共同利益为目的的诉求,如说华文教育、华人文化等。
公平而言,任何群体若遭遇宪法所赋予的权益没被公正承认及保障,的确有权从“受害者群体”的角度和立场提出抗议及诉求。在如此条件之下,华社在某些尤其感觉受到不公平对待的领域和范围内,从我族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呼吁或施压当局做出应当的调整、更正、补偿等,并无不妥,乃至是合理及有效解决问题的不二途径。
职是之故,当一些华裔从政者,尤其为官者提出华社应当“超越”或“突破”族群本位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时,难免会勾起部分华人的不解和忧虑,怀疑是不是想“打太极”、“耍花枪”,以逃避问题、推卸责任。毕竟华社所面对的权益问题乃明明白白的事实,不特从华裔角度和立场出发,又如何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呢?
应从“个人”本位思考
无论如何,有关从政者和为官者是否真的“心怀不轨”,的确不该动辄胡乱影射或公审,毕竟国家所面对的问题各式各样,有些问题不仅不须,也不应从任何族群的单方面角度和立场来看待,包括一些涉及教育、经济、宗教以及民生等者。
凡事不分青红皂白地光从族群角度和立场出发,其实只会把问题搞得更复杂、更棘手,结果也没有任何一方会得益。
实际上,除了马来西亚人之外,本国人目前或许更缺的是学会超越任何集体本位和标签,从“个人”出发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如说个人的政治权、经济权、文化权、教育权、宗教权等。这方面的缺乏导致无数个体惧于集体的压力,或者根本无主见、无意识地随著大队走,结果容易被各路野心家诱导、绑架和操纵来谋取各种既得利益,把社会搞得乌烟瘴气。
总之,马来西亚人、华人或个人,在特定条件下,都可以是合情合理、有效有力的身份、本位和出发点,有赖于人们有智慧地认知、选择和平衡。偏执于一而不知取舍,只会误人误己,甚至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