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叫嚣和宗教保守主义是我国族群团结及和谐的绊脚石,需要各方多加努力以修补之。
USJ25印度庙宇冲突事件,除了凸显商业利益及土地纠纷外,一股潜伏的族群不安元素伺机而动,一经引爆,将难以收拾。
希盟政府新政,引来相对开明的政治举措。全球仅剩14个国家尚未签署的ICERD,大马有望于新政府的开明领导之下,完成签署,了结多年来所背负的“歧视”恶名。然而,一股潜伏的种族主义幽灵显然仍在大马的上空飘荡,寻找猎物。
巫伊联合的反对签署ICERD示威即将于周六举行,希盟政府内一些保守分子基于这股反对声浪,也迟疑著是否要继续签署这份国际文件。
族群不和谐是我国的宿命乎?为何这个课题这么容易被政客及极端分子所操弄?难道有为的政府就无法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纠葛多年的问题吗?
最近,教育部在由教育总监发给各校的“学校团结指南”16页通令中,洋洋洒洒的阐明各中小学应在校园内贯彻尊重多元及鼓吹团结意识的重要性。这或许是新政府欲踏出的第一步。有关指南涵盖多项有助于促进校园团结的建议,并且规定校方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学校团结委员会,进行各种促进团结的活动,包括营造互相尊重的校园氛围,以及举办多元特质的课外活动等等,以加强及提高中小学校园中的团结与和谐意识。
表面上尊重多元
美中不足的是, 该指南开宗明义就列明是基于《1956年拉萨报告书》所示,以一个能团结各族的教育政策来确保我国各族群常保团结及和谐,这项基础即是建基于要朔造一个国族认同。这个Negara Bangsa一开展,恐怕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族群课题了。
教育部的潜意识内还是以独尊国语国文为主,在各项事务上表面是尊重多元和团结,骨子里还是认定唯有优先使用国语,以国语为主才能顺利团结大家。
我们实在不想再去反驳说政府又企图剥夺华小及淡小的学校行政用语的权益,不过,教育部官员们什么时候才会清醒的意识到“尊重多元及呼唤团结意识”,其实是根植在尊重不同族群所使用的语言上呢?
族群融合是这个国家最大的命题,举凡政治人物、教育学者、宗教人士及社会专家,都应该一起来为这个国家的族群及宗教和谐献力。
多元语文、文化及宗教是我国的特色,而尊重是双向的,不是单一的。唯有大家都拥戴多元,体认及接纳彼此的“不一样”,团结之路才能走得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