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乡民”,相信应该不用多解释了——总之跟网络有关就是。无可否认,当今社会的确是乡民多如“过江之鲫”的时代,除非不上网,否认任何人天天都得和乡民打交道(当然很多人本身也是乡民之一)。
惟正由于经常接触乡民,以至部分人常有种印象,即乡民就可以代表某个社会,因而可从乡民的表现来推论有关社会的现象,甚至本质。比如说某些论者就习惯从本国使用华文的乡民言论来泛论——或至少推测——本国华人的集体思维、心态、品性等。有些还写得洋洋洒洒,几乎堪称“乡民华人”研究之大作了。
且不提使用华文的乡民未必是本国华人,乃至也未必是华人,就算是本国华人,但也难以确定这些乡民到底有多大的代表性,甚至数量上到底有多少,恐怕也很难搞清楚,毕竟一个乡民可能就有好几个网络“分身”。再说,到底有多少网民是活跃的乡民,恐怕也很难说,毕竟也有部分网民因忙碌、疲累、迟钝、不善“文笔”或其他因素,一向只是被动地接受资讯,很少会参与任何网上的讨论或争论(包括本人)。
职是之故,近来部分论者从使用华文之乡民的表现,来言之凿凿地推论本国华人如何如何,不论是正面或者负面的,总让人觉得有点“虚拟”也。比较小心的论者或会刻意加上“某些”、“部分”、“有时候”等修辞,这还算比较客观,但也有者直接就认定“华人”就是如其所主观感知和判断的了。
论者应客观下论
当然,毕竟只是普通评论,不是发表学术论文,人们或也不必太苛求论者有时候稍微“笼统”、“武断”、“夸张”或“渲染”些些。何况所谓的杂文大家如梁启超、胡适、鲁迅、陈独秀等,偶尔也难免沦于片面、偏颇,甚至偏激。无论如何,虽说绝对客观是不可能的事,但评论毕竟不是一般散文,论者多少还是得尽量客观下论,否则除了有损自身的可信度,或也会误导一些分辨力和判断力不高的读者。
最近本国华文主流媒体,非常热衷于提醒、忠告人们不要太相信网上流传的东西,尤其是“假新闻”或“假资讯”,以免害人害己。
其实乡民的表现,乃至乡民本身作为某种网络“存在”,到底有多“真实”、有多“代表性”,或也有必要严谨看待,而不是太轻易把其视为现实的反映或翻版,以至解读失当或者诠释过度。
质言之,学术研究无所不能做,“乡民华人”或也不失为很应景,乃至很具前瞻性的研究对象或课题。诚希望当真有研究者对此下一番功夫,展开真正的“乡民华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