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崇儒家思想,华社也以儒学作为待人处事的基础与价值观。对于政治人物,我们总爱引用论语和他们说大道理。儒家思想无孔不入,当然这几千年被中国王权约束老百姓的核心价值,到了现在还是主流。“克己复礼是为仁”的刻板观念,以及“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认知错误,根深蒂固在大部分华裔思想中。
由于儒家那套理想主义给予我们美丽的画面,我们总是企盼犹如圣人的政治人物,来“救世”,来治理乱世,拯救水深火热的老百姓。总认为,一位政治人物懂得论语里一两句治世明言,就是好官,就是清官,就是好领袖。
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才七天,就用五个抽像的控诉,将闻人少正卯给诛杀了。(原文曰: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孔子当时还以夫殷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乙等等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孔子认为,越是能言善辩,才华出众,越是一大隐忧,会扰乱社稷,必须先除为快。
另外,儒学集大成者朱熹也毫无法律观念,他在讼案上有很大偏见,是我们无法认同的。他主张在审理狱讼时,先讲尊卑上下名分,然后管是非曲直。甚至卑幼者虽然做得对亦不给支持,如有点错失更是罪加一等。这种是非颠倒的逻辑,让多少人无辜的人受害,被权贵压迫,清代学者戴震痛斥那是“以理杀人”。所以现代人对朱熹并没有好感,因为承认特权的知识份子,是难以改革政治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
以上两个圣人的典故,说明了政治与道德是泾渭分明,两个不同的范畴。就算道德冲天的圣人,一旦拥有权力,信仰就会改变,采取政治与道德分离的手段,来稳定本身的地位,去除与他政见相左的异议份子。
圣人亦如此,何况是居心叵测的政客?政治不仅仅是民意代表在议会里辩论,举手或反对那么简单。政治是现实的,谁掌握权力,谁就会为自己的利益和身边的友好盘算。不就有一句话吗?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再有一句话“一朝天子一朝臣”,都道出了政治是黑暗,且现实的。政治是讲实力的,这实力当然包括了“一切手段”,当然,没有道德可言。
当年饱肚诗书,道德满分的马英九当上台湾总统,结果文弱书生把民意一再拉底,台湾经济毫无起色,民怨不断,最终彻底把国民党败给一个“出了一个陈水扁”的民进党。文人误党误国又一例子。
再看看我们的国家,多少当年高呼政治道德的政治人物,不到十年,就忘却了初衷。从高尚,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形象,沉沦到涉贪,知法犯法,排除异己同流合污的邪恶与堕落?道德在政治上只是一个用词,没有所谓的实践。
你要政治人物实践如中小学生实践的道德教育,比铁树开花还要难。308至今,我们终于懂得一个道理,就是对政客实在没有必要付出太多热情,保持理智和冷静就好了。他们做得再好,都剔除不了政客的劣根性,无须去神化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