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郑燮)在其作品提款中曾提了这么一副联: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其意思是说,竹子内部是空的,象征心态谦卑,能虚心低头向人学习。而梅花清高不屈从,不仰面拍马逢迎。这两句话是以物喻人,藉物明志。利用竹子和梅花的特色,喻君子(竹)不恃才傲物、虚心却有个性与节操,或指有骨气之人似梅花从不谄媚仰上,坚韧不拔正气凛然。古之英雄人物,不卑也不亢,莫不如此。
有谚语云:
竹因虚受益,松以静延年
竹子因“虚”(谦虚)使之受益匪浅
松树因“静”(平静)而长寿活下去
古人讲求的是修身养性以延年益寿,凡遇事则以退为进。竹子因为空心,所以它富有弹性,遇到外来压力如暴风雨也不易折断。这空心,实际上就是处事虚心,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受教接受批评。“空”或“虚”,也带有“包容”的意思,拥有一个宽大的胸怀以应万变不惧困境。
松树的符号旨趣
松树,在中华文化传统上,除了象征著“长寿”之外,还代表了“坚韧不拔”、“淡定处变不惊”。如果一个人能够像松树一样,拥有坚韧个性不怕问题,遇事敢于担当,淡定的去面对,充满坚定信念与意志冷静的去解决,就能静心得以延寿。
另有谚语这么说:
树老半空心
人老百事通
森林里的老树,树干许多部位呈现空心,成了动物如松鼠、鸟类等栖息之处。这是一种包容,也是众生的自然呵护之所。一个人到了年长的时候,也应当如此,不论是在心理或在精神上,是众新生代的呵护所、心灵寄托之处。孔子曾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到了半百五十之龄,阅历已广,学识已深厚,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到了六十岁花甲之时,可算是上了年纪老人了。其经历所见所闻,除了能让心定不激动,化逆境为平境。在不超逾规矩范围之内,凡事皆可随心所欲的去做,是充满人生经验有智慧之人。除此之外,其毕生所学之活知识、所经历过的人、事、物,也可以是后辈们学习的很好参考对象与资料。如此能“不惑”、“耳顺”、“从心所欲”,故称“人老百事通”。
人活在大自然,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其性,也就与自然定律吻合。观其言(外表)而察其行(内在),为人如何,可由其言行举止看出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