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州大选临近,一些政治人物,乃至媒体人和评论人等一再高频率推销的命题是:“华人要继续通过在野党在场外发声,还是转向通过执政党在场内发声?”
质言之,从命题的设计,发问者的意图已大致了然——显然是在提醒,乃至拷问“华人”是否要为自己“一时的赌注”而承担往后可能更为曲折、坎坷的“政治命运”。
说实话,直接涉及权力竞争的政治人物或情倾某阵营的评论人如此抛命题一点也不奇怪,但媒体人如此热衷,就有点“饶有趣味”了。
虽说媒体人(乃至媒体)当然也有抱持政治立场的自由,但若同时又要道貌岸然、敲锣打鼓地高举“客观”、“中立”的招牌,难免就要令人莞尔了。
首先,虽说客观的“华人政治”的确存在,但健康的政治发展,的确不应一味沉溺在族群的分立、对比、竞争、谈判、分配等之中,否则诚如所谓“自我实现的预言”,只会进一步巩固了社会的族群分化。
近些年来,华社的一些非政府组织,如华教组织,已开始渐渐转向从人权和民权,而非族权的角度来争取权益。连部分华基政党也开始力图扩大其诉求和奋斗视野,不再局促、纠结于“华人”。
惟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华基政党和社团,乃至媒体却不约而同地一再翻炒、渲染“华人海啸”、“华人处境”、“华人抉择”、“华人要什么”之类的命题,拚命把政治格局和生态种族化,然后严肃地质问华人们当该“如何做”!
没有人会否认族群政治存在的事实,惟若一再催促、怂恿、鼓动一族群从本族角度来衡量、斟酌政治,尤其把整个族群的未来化约到几场选举来定生死,坦白说——有点“畸形”,而且非但无法破解族群政治的死结,还会更进一步绑死它。
影响基本权益
民主社会根本不该出现“一时”的选举彻底影响一群体往后的基本权益的现象。若如此现象确实会发生,那只证明了当下主导体制的政权不是民主政权,而是惯于滥权的威权。
合情、合理、合法的族群利益,不是不能争取,但把其简单化到通过选举“族群代表”进入执政集团里来完事,恐怕过于天真。
反之,族群代表的寒酸定位,或更会狭化、耽搁、转移,甚至抵销了少数者作为公民本应公平享有的权益,因为这似乎意味者其人只满足于几个“代表”有限度的“中介作用”,不在乎于实质的体制改革。
不管是砂州华人,或任何少数群体,若要迎向平等、公正、中庸的未来,只要面对的仍是操弄族群民粹主义以自肥的威权,那不论是在“场内”或“场外”,其实阻力都一样大。乃至,在“场内”固然能换取一些“即时利益”,但因威权的结构不变,长远来说,可能会损失或被亏欠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