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马政坛流行辩论,希望效仿欧美国家,打造“真理越辩越明”的风气。可是,实际的情况如何?真理越辩越明?还是越辩越远?
由于各种条件不足,大马朝野政党的辩论大多流于口水战;包括过去被媒体过度吹捧的所谓“王者之辩”(由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对垒马华总会长蔡细历)最后也变成一场政治秀,满足了大众媒体、朝野政客及其支持者的欲望,但对国是民生没有什么帮助。林蔡两人辩才无碍,但内容并没有任何特出之处,也没有多少“启迪民智”的养份。
因此,最近可能举办的几场辩论会,大多也逃不过口水战的意义。其中包括槟州首席部长林冠英与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阿都拉曼达兰有关山竹园土地课题的辩论、青年体育部长凯里和柔佛州摄政王有关大马足球发展的论战,以及国会议员潘俭伟和一马发展公司总裁阿鲁甘达就1MDB的辩论,都是派头十足,但可能无疾而终。
在警方及反贪污委员会劝告下,第三电视决定展延下周二直播林冠英与阿都拉曼达兰辩论山竹园土地课题。林冠英便表示失望,并觉得被愚弄。其他两场辩论会的命运是否也是这样?
不该削减发言内容
就所谓的“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角度来看,重量级的辩论会的确有助于启迪民智;但先决条件是:电视必需提供现场直播,而且不删减双方的发言内容。否则,只会传达不准确的讯息,容易误导群众。
再者,不论是警方或反贪污委员会都不应该干预双方的辩论,或者提供任何形式的指导或劝说。槟州首长和联邦部长都是有识之士,地位也在警方和反贪污委员会之上,他们应该比一般人都明白法律和道德的边界,不会口不择言,自损形象。
最后,便是参与辩论的各方,除了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连连向对手发炮之外,谈话和辩论的内容也需言之有物,而不是泛泛而谈。
只有在满足这三个条件下,辩论才有意义。否则,它就只是口水战和政治秀。若是朝野辩论,或是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都以此方式进行,那么,通过双方的舌战和论据,才能做到启迪民智,开拓视野。
对一般公众来说,平时在媒体出风头的政客,究竟对公共事务有多深入的了解,就可从中得知一二;他们的政治信念以及价值品味,也会在舌战之中显现出来。
我们的民意代表、政府官员和大众媒体都准备好了吗?如果没有,那就不必再浪费时间和资源,摆在大马人面前的挑战还很多,都值得我们的民意代表、政府官员和大众媒体去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