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清明》的诗是唐朝诗人杜牧所著。在马来西亚的清明节是大热天,只能想像杜牧所指的雨纷纷的意境。
我阅报得知香港出现不只是房屋荒,连往生的骨灰位也出现短缺问题。国际新闻报导香港有4家违规龛场结业,导致数百个家庭需取回先人的骨灰。私营的龛位价格高达20万港元(约10万令吉),公营的龛位需轮候两年。连身后事也成了负担不起的烦恼事。
几年前,有家私人公司欲在槟岛买地建骨灰塔,申请土地转换用途。规画设计得非常高格调,十几层楼的骨灰塔设计,数万个骨灰位。
我在槟州政府规画委员会发言指出槟城华人的墓地及骨灰位过去200年都是由华团及寺庙管理。政府没有直接涉及管理,但有拨出土地及规画用途。
我对于完全由私人公司经营的骨灰塔建议有所保留。私人经营的骨灰塔引进了高度商业的元素。卖了骨灰位,收了钱,是否能长期百年的管理骨灰塔是个疑问。一旦管理不当,公司清盘,留下的先人骨灰,就变成了政府的包袱。
如果历史悠久的华团或寺庙欲与私人公司联营骨灰塔的话,可以考虑建议。就算私人公司结束营业,华团及寺庙还肯定继续运作管理骨灰塔。
我的建议被接纳,州规画委员会否决了那项纯粹由私人经营的骨灰塔建议。后来,亦通过了个别由华团提出及寺庙-私人界联营的申请。
看了香港骨灰龛位短缺的新闻,政府应多加思考,做出更精确的政策规画。身后事是个大事,须确保普罗大众可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