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某些人针对某些事情表示关注、关心、支持,或不满、不齿、反对等态度时,总有另一些人——包括所谓“酸民”——跳出来质问、指控、讽刺:“怎不见你同等看待B事件呢?”意思是A事件和B事件有同样或类似性质、结果、影响等,为何表态者要“厚此薄彼”?难道这不是活脱脱的“虚伪”、“大小眼”、“柿子挑软的来吃”?
说实话,会如此“吹毛求疵”者,恐怕不少,包括本人偶尔也会“犯”,因实在受不了某些人,包括政客、官僚、媒体人、学者、专家、“知识分子”等选择性的“厚待”或“薄待”某些人和事——尤其是那些明显属“欺善怕恶型”者。然有趣的是:今天批评人家“厚此薄彼”者,其实过去也曾被他人抓到“厚此薄彼”的证据,诚所谓“剃人头者,人亦剃之”。
也许必须承认:世上无完人,因背景、经验、环境、心理等因素制约,个人难免会在认知、感受、想法等方面皆有其局限,诚无法“面面俱到”。所以,为何某些人对巴黎恐袭那么心疼、愤怒,对黎巴嫩恐袭却漠不关心,甚至一无所知;抑或某些人对一些“轻易”获得公民地位的移民在居留国能否戴头巾那么揪心,但对另一些移民甚至与居留国的公民结婚生子几十年了,仍被拒绝公民地位的事却仿佛视若无睹——显然,背后都有挺复杂的“因缘”。
职是之故,或许人们都该把心胸放宽点,承认自己也有局限——会犯上“厚此薄彼”的并非总是他人。不过,这并非倡议大家就应“和气收场”,彼此“通融”、“包容”、“放一马”,就甭“吹毛求疵”了。
反而,正因为人人都有其局限,所以“吹毛求疵”更是必要。所谓“心胸放宽”,其实是指要学会接受他人的批评,乃至嘲讽,包括承认本身“证据确凿”的不足之处。批评若能揭发、点醒彼此的“厚此薄彼”而唤起集体反思,诚是件美事。
无论如何,这当然并非表示被指控“厚此薄彼”者不能反驳或澄清,毕竟有关指控不一定属实或恰当,而只是“角度”、“取径”、“立足点”等的问题。重点是论者之间应当共建和信守理性批评及辩论的文化,让“真理越辩越明”。即使两方最终还是互不相让、各持己见也无所谓,反正众人多少能从中整理出一些较“普遍”、“合理”、“正当”的答案。
最要不得的是某些人只会批评他人,却不能接受他人批评。尤其那些属于掌权者的,不论是掌控行政大权、资本大权、宗教大权或媒体大权,动辄把批评者“消声”,甚至干脆“消灭”,那比“厚此薄彼”更恶劣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