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国某些政客和其文胆最拿手的论述之一,恐怕就是“公民失败主义”。其典型套路,总离不开对“现实”——尤其“种族”的著墨。
惟吊诡的是:其人之中,某些还是来自一向自居“跨族群”的政党,平时总是呼吁大家摆脱狭隘族群思维和利益,但遇到“关键点”时,又搬出种族结构、种族差异、种族比例等“现实”来“提醒”或“忠告”人民了。
如说之前的刘蝶广场骚乱事件,一些政客即呼吁大家别为骚乱抹上种族色彩,以免加深族际误解、不满、紧张等,惟对最近的“干净4.0”大集会,同样的政客,则又大炒其种族因素,尤其强调某族过于热衷,恐怕会挑起他族的负面反应,由此对集会进行看似超然、明智、中肯的“反思”和“批判”。唉,政客的此一时彼一时,著实印证了其变色龙本质。
显然,更“现实”的是:对各种事件什么时候该“去种族化”,什么时候又该“种族化”,往往视政客的政治坐标和风向而定,人们若对其论述太认真的话,恐怕就输了。
尤其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本该更清醒的评论人、媒体人,乃至学者等,若不是或显或隐的政治附属文胆、枪手、公关等,为何那么轻易地就去呼应、推销这些政客的市侩言论呢?当然,也不能否认某些人其实只是单纯地与政客“心有灵犀”而已——可别“想太多”。
族群因素的存在,确是无可忽略的“现实”,但政治作为一种“化不可能为可能”的“艺术”,目的就是创造更理想、美好的价值,包括促进自由、平等、博爱的公民意识和身份。
惟一些政客若非另有算盘,就是政治伦理素质太低,经常拿族群因素来泼民权诉求的冷水,甚至还帮种族主义者抹黑、谴责、唱衰广大民众的民权运动。从某个角度来论,这已属“公民失败主义”。
不论是“烈火莫熄”、“兴权会”、“干净4.0”集会,乃至“砂拉越独立日庆典”,只不过反映了部分人民对政治现状的不满和改革期望,就算其参与者背景“很有特色”,那又有啥问题呢?难道这些人都不是公民吗?
负责任的执政者可关注其族群成分,但不是藉之玩弄“族际矛盾”,且还唯恐天下不乱地夸大、炒作之,而是检讨现有施政涉及族群断层的结构性症结。
也许对于那些种族主义思维已经根深蒂固至无药可救的政治寡头,著实无法祈望什么,只好致力把其“民主地”扫出局。惟这之前,对于其“同伙”或“跑腿”们为挫折民权运动而千方百计地兜售、鼓吹的“公民失败主义”,诚有必要揭穿和纠正。